天台寺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或“地藏禅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的天台峰顶,海拔1306米。天台寺为九华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因天台寺是佛教徒朝拜地藏王圣迹必到之处地,所以往往将天台寺称为九华山主峰,有到九华“不上天台,等于白来”之说。
天台寺历史悠久,相传唐时金地藏曾在此居住,留有“金仙洞”遗迹。天台寺经过多从修缮,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拨款给佛教界重修天台寺。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1983年又重修了佛像,上漆贴金。
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作为全国宗教界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天台寺持续推进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同时,作为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天台寺备受政府重视,2016年6月24日,九华镇党委书记刘月华在副书记张尚辉等陪同走访了天台寺。
历史沿革
天台寺又名“地藏寺",“地藏禅寺”,地藏寺历史悠久,相传唐时金地藏曾在此居住,留有“金仙洞”遗迹。宋朝高僧宗杲笔下的天台寺已是“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了。后寺废毁。明洪武元年(1368年)居士陈履泰捎资,住持僧昭莲重修,但十分简陋,仅是“茅屋几间草色青”。据《九华山志》载,明朝诗僧智仁曾在此寺著《雪华集》;明末清初有工于诗、书、画的默安禅师长期居此,使寺院有“诗寺”之称。嘉靖年间(1522-1566年),寺庙僧人玺玉巡山护林,几十年如一日,其事迹流传甚广。清康熙(1662-1722年),僧人尘子重建寺庙,为寺庙起名为“活埋庵”。至清代中叶,天台峰周围48座寺院已形成了“八刹”,香火甚旺,咸丰年间毁于兵。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1920年住持彻德重修了“九华山天台峰”,形成了今日的规模。1921年住持僧蘭田重修天台石板路。1936年大国师章嘉呼图克赠匾额一块,今已佚。1939-1949年住持僧义方重新整顿了寺庙礼法,使得寺庙得以振兴。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拨款给佛教界重修天台寺。这座寺院原来是四层木结构走马通楼,长期以来,因受湿润空气和山泉流水影响,底层地板和立柱都又腐烂。为维持原来面貌,九华山管理处从1980年起动工改建。在极其困难的施工条件下,以最原始的搬运手段,把六百多吨建筑用料运驮到天台峰上,将底层的木结构换成混凝土结构,上面三层木结构仍然保存原有风格。这一处理方式,大大延长了原来建筑的寿命。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1983年又重修了佛像,上漆贴金。同年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5年至今住持僧宏学。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在青龙背东侧新建房、斋堂,建筑面积1908平方米。天台寺原大殿因风雨剥蚀,柱朽墙裂,于1998年10月拆除,在原址上重建大雄宝殿。
地理位置
天台寺位于九华山的九华山天台峰顶,天台峰在十王峰北,海拔1306米。峰顶南北狭长,有青龙背、玉屏台、一线天、大鹏听经、金鸡石、捧日亭、地藏禅林、金仙洞诸景,天台正顶石磴蹑空,地势高峻,耸立着九华山最高的寺庙。清光绪山志曾列“天台晓日”为九华十景之一。天台寺为九华山位置最高的寺院,因天台寺是佛教徒朝拜地藏圣迹必到之处地,所以往往将天台寺称为九华山主峰,有到九华“不上天台,等于白来”之说。
建筑特征
天台寺周围景点众多:寺南青龙头上有六角形石亭,高3米,名“捧日亭”。亭内供有石雕佛像。亭旁有天台,四周悬崖峭壁,有铁柱环护。
天台寺全寺由三组民居式殿堂组成。框架结构,双重檐,铁瓦盖顶,飞檐翘角。脊高17米、长21米、宽20米。建筑面积1456平方米。横卧岭凹间,东面以峰脊(青龙背)为屏障,南以玉屏台作为墙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岩为连接点,在凹陷地上筑高八米的石台基,构成平整的平面;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整个建筑借高耸的悬崖峭壁隐蔽,既防风寒,又十分坚固。山门在大殿山墙南面,是一直径3.4米的卷拱下洞。进深4.2米,进寺门,过弥勒像后,一目了然,三进殿堂通连,宽敞、明亮、整齐。殿堂上层为万佛殿,中层为地藏殿,下层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大殿后,东西两边建有厢房;中有小院;北面建有观音殿。
出弥勒殿角小门,上冈头,可见岩石上有一凹下的巨大脚印,传说为地藏王足迹。有路可行至捧月亭。亭建因龙珠峰上,高丈许,呈六角形,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用花岗石琢成,亭内石雕佛像、神台,前设石凿熏炉。旁有平台,不大,四周是悬崖绝壁,有铁栏杆环护。前人池州市知府李鉴溪曾作有《捧月亭赞》以纪其胜,称在台上能摘星、揽月,是观月出、看云海的佳境。在栏杆下一尺多处的悬崖下有“猕猴石”,似猕猴爬山。从寺后小门可到天台最高处——云峡。二块巨大岩石,并峙如门,容一人通行,右边岩石上直镌“云峡”二字,左边岩石横刻“三线天”三字。在此处看日出,观云海,无比瑰丽、壮观。“天台晓日”胜景,为“九华十景”之一。
文化活动
九华山天台寺持续推进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首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九华山天台寺揭牌以来,持续落实推进教育基地基础建设,逐步发挥基地的示范效应,挖掘教育内容。包括整理历史沿革、馆藏史料,走访革命前辈、专家学者、民间收藏人士,深入挖掘各种收藏线索,广泛收集文物史料,拓展教育范围。针对天台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场地短缺的现实困难,借助新闻媒体进行专题宣传,向全社会呼吁,组建共建对子和“共建项目”,丰富教育载体。天台寺依托教育基地,深入研究佛教文化思想内涵,扩大文物史料的保护、利用和阐释工作,利用传统节日、革命节日和宗教节日,精心策划与天台寺有关联的各类主题活动,让参加宗教活动的宗教信众近距离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整合教育资源。鉴于基地原来存在着整体档次低、规模小的情况,有关部门与基地一道研究改进办法,强化网络建设,把基地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元素串连起来,通过互联网形式整合资源,整体开发开放。
相关文化
文化人物
金地藏(696~794)新罗僧。古新罗(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唐人费冠卿在《九华山化城寺记》中称他“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神僧传》说他:“心慈而貌恶,颖悟天然”。24岁时,他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携白犬“善听”,从新罗国航海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经南陵等地上九华,金地藏入九华居东崖(俗称舍身崖),宴坐清修,曾遇毒,仍端坐无念。至德初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结伴登山,见僧闭目端坐石屋之中,身旁有一折足鼎,鼎中盛有少米掺白土煮剩之饭,群老不禁为其苦行肃然起敬。于是,集众伐木,在原化城寺废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僧居之。建中初年,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高僧道行,施舍甚厚,并奏请朝廷将“化城”旧额移于该寺。金乔觉于此广施教化,声闻遐迩,连新罗僧众闻说,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贞元十年(794)夏七月三十日,僧忽召徒众告别,示寂。这时“山鸣石陨,扣钟嘶嘎,群鸟哀啼”。寿九十九,其肉身跌坐石函中,经三年颜状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藏经》说:“菩萨金锁百骸鸣,知其为圣人降世也。”当时僧徒将他的肉身移入石塔中。相传该处常现圆光如火,人称之为“神光岭”,故建肉身殿,以护石塔,高僧逝后,佛教徒根据他生前法号与地藏菩萨同名,又有“菩萨钩锁,百骸鸣矣”,即成为菩萨的征兆。认定他是古地藏菩萨示现。从此,九华山成为地藏道场。
文化传说
娘娘塔井
金乔觉的母亲,因思儿心切,亲临九华山。她面对金地藏修行的决意,自己也在九华山留了下来。
一日,金地藏对母亲说:"这广场中有一口井,井下别有天地,可超脱娑婆世界之人,免受地狱之苦,登临法堂"
此后,一天黄昏,娘娘见儿子在池边台上作晚课,但她在井边,却又分明看到儿子在井底诵经,感到奇怪,便不顾一切,跃身跳下井去。众僧人急忙救人,却捞不到。此时但见西边天际,暮霭升腾,现出娘娘的身影。
识者皆说,这是地藏菩萨的法力,超度母亲升天,嗣后,世人建七层铁塔于井上,以志纪念。该塔原位于九华山化城寺广场东南侧,清末被毁,现在原塔址掘井,恢复了当年广场原貌,待福德之人重建此塔。
相关事件
2016年6月24日,九华镇党委书记刘月华走访了省重点寺庙天台寺,副书记张尚辉等陪同。刘月华一行详细了解寺庙基本情况,与寺庙住持意彻法师进行座谈,详细询问寺庙存在的困难,并就加强寺庙管理提出了相关要求。刘月华强调,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宗教工作,鼓励寺庙积极参与全镇各项创建工作,促进僧俗之间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天台寺.九华山风景区.2024-02-01
走进 九华山.九华山风景区.2024-02-01
池州:“我氧你啊!”.今日头条.2024-02-01
全国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华山天台寺.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省宗教事务局.2024-02-01
九华山天台寺持续推进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九华山风景区.2024-02-01
九华镇深入走访小天台寺.九华山风景区.2024-02-01
九华山自然资源一览表.九华山风景区.2024-02-01
金地藏.九华山风景区.2024-02-01
娘娘塔井.九华山风景区.2024-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