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小人节
石塘小人节是温岭市石塘镇石塘、箬山镇一带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这是一个专门为未满16岁的儿童祈福的节日。
历史背景
石塘小人节起源于300多年前,随着居民从福建省、惠安县、泉州市等地迁入,他们也将当地的七夕习俗带到了这个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这种习俗得以完好地传承下来。最初的七夕节主要是曝衣、曝书的活动,后来融合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和佛教中的摩喉罗传说,形成了以穿针乞巧、守夜祈愿为主的民俗节日。南宋时期,这种习俗在南方广泛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摩喉罗的形象逐渐转变为单纯的玩偶,并被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所替代。在石塘小人节中使用的彩亭和彩轿上的玩偶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的。闽南地区的民间习惯称织女为七娘妈,视之为孩子的守护神。因此,七夕这一天被视为七娘妈的诞辰,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祭拜。石塘、箬山的先民们将这一习俗带入此地,如今的小人节包括设置彩亭、彩轿、祭拜七娘妈等活动,体现了七夕节日内容的连续性。
节日程序
石塘小人节前夕,居民会为家中未满16岁的孩子购买或自制彩亭、彩轿。这些彩亭和彩轿由当地民间纸扎艺人的手工制作,采用竹条、彩纸、泥土等原材料制成,有的甚至高达三层。彩亭上装饰着各种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大闹天宫》、《白蛇传》、《八仙过海》等,色彩鲜艳夺目。在七夕当天早晨,孩子们会被鼓励去采集七种不同的花朵,并将它们与其他物品一起放置在彩亭内。此外,还会摆放一壶老酒、七个酒杯、多种水果和糕点作为祭品。仪式开始时,点燃三支香烛,让孩子许下愿望或者代替孩子许愿,随后将彩亭烧毁,灰烬则撒入大海。
当代影响
近年来,石塘小人节因其在传统节日和闽南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而受到关注。2003年,中日联合考察团对该节日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2006年,石塘小人节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影响力日益提升。石塘小人节不仅保留了宋代京城开封市与杭州市流行的七夕风俗,也是这些风俗在当地特殊环境下演化的产物。目前,石塘小人节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工作和七夕当日的祭祀两部分。
参考资料
国家级非遗项目-石塘小人节.温岭市人民政府.2024-11-06
浙江温岭石塘七夕习俗“小人节”:祈愿儿童平安健康.中国新闻网.2024-11-06
专题︱罗临:石塘小人节.台州在线.202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