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主义
业余主义是奥运会运动早期坚持的一项理念,被视为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基础。
定义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宪章第26条规定了业余的概念:参与运动者应出于身体健康、精神收益或社会效益的目的,而非直接或间接获取物质利益,且全年集训时间不得超过两周。此外,即使运动员因运动能力获得政府、学校、商业机构的资助,也不被视为业余。现役军人、体育教师、教练均被视为“职业”。运动员使用个人声誉进行广告宣传、表演或与商业机构签订合同也被归类为“职业”。
历史背景
在奥运会运动的原有理论体系中,奥林匹克主义与业余主义紧密相连。为了确保竞技运动遵循奥林匹克主义的道路,发挥其真实、善良、美丽的作用,防止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一致认为,唯一的可行方法是将奥运会建立在业余基础上。因此,业余主义成为了奥林匹克主义的生命线。皮埃尔·德·顾拜旦指出,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全部投入到一项竞技运动中并因此变得富有时,竞技运动的崇高性就会丧失,肉体超越了精神,从而破坏了人的平衡。在他看来,只有非雇用的、不受物质因素影响的业余运动员才能促进“不同民族体育间的友好关系发展”。
实践困境
如何区分职业与业余运动员的问题在奥运会历史上一直模糊不清。例如,在网球界,曾经以年龄划分职业与非职业,20岁及以上运动员无论收入多少都被称为职业,20岁以下则为业余。国际足球联合会曾在1959年规定,参加过1958年世界杯的球员不得参加奥运会足球比赛。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一度放宽了业余原则,允许受邀参赛的业余运动员接受主办方提供的必要费用,如机票、住宿等。然而,随着出场费的悄然增长,美洲和欧洲的顶尖运动员的出场价格越来越高,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规避业余原则,合法地赚取高额出场费。尽管这些行为并未明显违反业余原则,但实际上却受到了业余原则的限制。多年来,国际奥运会运动一直在努力实现业余主义的理想,但实践表明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失败分析
业余主义理想的失败源于三个方面:
- 脱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近百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社会提供的物质基础。奥运会能够达到今天的宏大规模,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大型的社会文化盛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业化的影响。如果奥运会脱离了这个基础,其发展就难以想象。
- 违背竞技运动发展规律:现代竞技运动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会格言激励下,不断挑战人体极限,成绩不断提升,训练强度也相应增加。这种变化超出了19世纪“业余运动”的范畴,也是竞技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与奥林匹克普及体育的宗旨相悖:奥林匹克运动旨在向全世界人民敞开体育大门,让不同阶层、种族、性别、国籍的人都能在竞技场相遇。然而,“业余主义”已成为一种讽刺,成为一种虚伪的谎言,阻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人们对这一点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呼吁对其进行改革。如今,奥运会向职业运动员开放,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
后果
虽然取消业余主义使得奥运会更符合现实,但这同时也威胁到了奥林匹克运动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奥林匹克主义。这也是为什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长期以来几乎顽固地坚持这一原则,将业余主义视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最后一道防线。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巨大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奥林匹克主义这面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旗帜。现在业余主义实际上的消失,触及了奥林匹克的根本性问题。
参考资料
《体育简史》的原文摘录.豆瓣读书.2024-10-28
英国体育界“业余—职业主义之争”问题探究(1848-1914).万方数据.2024-10-28
从“业余主义”到“职业主义之争”-英国体育的变革之路.搜狐网.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