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齿亚纲(Labyrinthodontia)是一类已灭绝的原始两栖纲,因牙齿的釉质层在横切面上呈迷路构造而得名。这些动物在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的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迷齿亚纲的成员被认为是现代四足动物(包括现代两栖动物羊膜动物)的祖先。它们的头骨结构坚固,因此也被称为坚头类。迷齿亚纲的代表种Ichthyostega表明了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

形态特征

迷齿两栖类在石炭纪二叠纪发展为两栖类的主体,它们种类多、个体大。迷齿类的代表Eryops具有大而具迷路构造的牙齿和粗强的脊椎和四肢骨结构,生活习性可能类似现代的鳄鱼。迷齿动物的头骨宽大,牙齿表面折叠明显,脊椎复杂多部分组成,这些特征使得它们的化石在野外非常独特且容易识别。

分布范围

作为两栖纲的主体类群,迷齿两栖类在地质历史上最早出现于泥盆纪晚期,石炭纪和二叠纪时非常繁盛,成为当时地球上居统治地位的动物类群,因此石炭二叠纪可称作两栖类的时代。

国外此类化石材料相当丰富而完整,我国未发现泥盆纪和石炭纪的两栖类化石,在新疆天山北麓乌鲁木齐市市六道湾晚二叠世的地层中发现有迷齿两栖类化石,定名为Urumqia(乌鲁木齐),其特征是头骨背视为三角形,不很宽短,相对较高而窄,顶骨宽大,呈“凸”字形,棒骨的角突长,上骨小,间颞骨很小近消失,眶孔位于头部的中部近圆形,耳缺相对的不宽阔,颧骨参加头骨的构造。膜质头骨外表面具细放射状纹饰。

三叠纪时迷齿两栖类已开始衰落,而我国在新疆吐鲁番市武乡县和云南禄丰三叠纪的地层中多处发现迷齿两栖类化石,但材料都极零碎,难以复原其形态,比较好一点的材料是杨钟健描述的Parotosaurus tur fanensis(吐鲁番耳曲鲵),是一块保存有十几颗牙齿的上颌骨碎块。

过去都认为在三叠纪末迷齿两栖类便绝灭了,但1977年A.Warren报道了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早侏罗世的地层中发现了迷齿两栖类化石,之后我国在新疆克拉麦里地区和四川自贡中侏罗纪的地层中也发现迷齿两栖类化石,

其中四川自贡的标本头骨保存相当完整,定名为Sinobrachyops(中国鲵属)。此鲵中等大小,头上具有残存的侧线沟,吻端钝圆,鼻孔端位,两鼻孔紧靠,眼孔大,侧位,眼间距宽,腭面明显的特征是有一对巨大的翼骨间也。这是一种所知在地球上生存最晚的迷齿两栖纲

生活习性

迷齿动物的生活方式多样,从完全水生到陆生不等。它们的头骨宽大,牙齿尖锐,适合捕食。迷齿动物的脊椎骨复杂而骨化不良,四肢短而宽,限制了它们在陆地上的活动能力。

它们的皮肤中有特殊的感觉器官,形成了侧线器官,用于感知水流和压力。迷齿动物的呼吸系统包括发达的内腮和原始的肺,它们可以呼吸空气,这是它们在氧气含量低的水域中的一个优势。迷齿动物的繁殖方式与现代两栖动物类似,在水中产卵,卵孵化成蝌蚪,直到变态后才会上陆。

物种学史

迷齿亚纲传统上被认为是两栖动物纲的一个亚纲,但现代分类系统认为迷齿动物并不是一个独立于其他四足动物的自然群。它们构成了一个进化级,是现代四足动物的祖先。迷齿动物的起源与泥鳅鳍鱼类有关,但在这个时间点上很难明确定义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的正式界限。由于迷齿动物并不形成一个单系群,许多现代研究人员已经放弃了这个术语,而是使用“四足动物”或重新定义的“盾头动物”作为类群学替代品。

迷齿动物亚纲内部的群体系统位置非常不稳定,有几个群体被确定,但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没有达成共识。迷齿动物似乎由几个嵌套的类群组成,最了解的两个群体是鱼龙目和类爬行纲。鱼龙目主要是水生的,而类爬行动物则是陆生的,显示出迷齿动物在生态适应上的多样性。迷齿动物系统发育学是国际系统发育命名学会的首次会议的主题,反映了其分类地位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因牙齿的釉质层在横切面上呈迷路构造,故名迷齿两栖纲,又叫坚头类,原因是它们的头骨结构坚固迷齿亚纲两栖动物生存在泥盆纪白垩纪时期,是最古老的两栖动物,是早期两栖动物的主干,爬行动物的祖先也包括其中迷齿亚纲的两栖动物身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其头骨的长度大约是20厘米,呈现出高而窄的态势,它们的身体表面有细小的鳞片,身体后部拖有一条鱼形的尾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