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然,又名朱宏任,1906年出生于上犹县营前镇蕉里村下湾十二洞一个贫穷农民家里。他从小热爱劳动,六七岁就帮父母捡柴、烧火、洗菜、喂猪、放牛等,成为父母的好帮手。9岁进伯父朱元熙私塾读书。他学习勤奋,两年就读了《三字经》、《论语》、《中庸》、《大学》等书。他的父亲朱元洲长年经受繁重劳动,积劳成疾,无钱医治,竟卧床不起,留下可怜的孤儿寡母。朱仲然只好停学,在家帮助耕田,学泥工,有时贩运小猪或挖钨砂、捡柴卖来维持生活。但不论朱仲然怎样累死累活,家境还是没有改变。
人物生平
籍 贯:江西上犹
出生年月:1906年
牺牲日期:1932年11月
193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参与领导了上犹营前地区农民暴动,建立苏维埃政府。11月,当选上犹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2年3月,任中共上犹县委书记。1932年8月,率部奋力抗击中国国民党粤军“围剿”,时有千余群众跟随身边,为保住革命力量,保护群众安全,率队突围10余次,掩护大多数群众脱离危险。后因敌众我寡不幸被捕,于11月上旬英勇就义。
人物事迹
1931年4月,上犹县营前各地先后暴动,朱仲然积极参加了建立工农政权的工作。11月,上犹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龙门圩召开,会上成立了上犹县苏维埃政府,朱仲然当选为县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主席。1932年3月,中共上犹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犹县城孔圣庙召开,朱仲然又当选为中共上犹县委书记。
朱仲然担任县委书记,领导着全县四个区委,1100余名党员,8万余人的苏区人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巩固发展上犹苏区,全面开展苏区各项工作,朱仲然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投入到工作中去。
1932年4月,他和县委领导一道,领导了上犹县苏区党的改造工作。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对全县各级党的组织进行了思想、组织和作风上的整顿,把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分子清洗出党,纯洁了党的组织,提高了党的战斗力。他还和各级机关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基层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一次,他了解到石溪乡大社角头马迹丘有五六百担谷田受旱,年年有种无收,人们渴望开条水圳,但都因为水圳要经过土豪的田,被土豪阻拦没有开成。他便批示石溪党组织在充分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把水圳开通。石溪党支部带领群众,经过十多天的紧张劳动,马迹丘水圳开通了,从而使连年受旱的田得到了灌溉,成为旱涝保收的马迹丘。他关心伤病员的医疗,常到西河上寨红军医院慰问伤病员,和他们谈心,谈革命前途,安慰伤病员好好养伤治病。号召苏维埃各级政府组织宣传队,慰劳队到医院进行慰问演出,改善了他们的医疗条件和伙食。伤病员都深受感动,表示伤好后重返前线消灭敌人。他重视教育,常到各地的列宁小学了解师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他尊重老师也爱学生,经常强调各级政府要注意改善师生的学习、生活环境。
1932年6月,蒋介石向革命根据地发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7月,南雄水口战役后,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离开上崇苏区,8月,负责保卫上崇边区的红独十二师又到外地开展游击活动,远离上崇苏区。国民革命军彭林森部乘隙侵入,集中全力“围剿”上犹县营前苏区。朱仲然领导独立营、游击队、赤卫队进行英勇抵抗,终因敌众我寡而失利。9月,朱仲然率领上犹县委机关、警卫连、教导队、革命家属,撤离营前退至平富、罗洞、晓水、上寨、光菇山、鹅形一带山区打游击,此时,朱仲然的大腿因过度劳累和皮肤感染,疼痛难忍,行走艰难。他便克服困难一瘸一拐地把一批又一批革命家属护送过遂川县,安全进入到湘赣苏区。11月上旬,当最后一批100多人的机关干部和红军家属突围转移到上犹县五指峰乡鹅形棉花洞时,天已近傍晚。朱仲然决定先摸敌情,准备晚上突围。他一面安排人员照顾伤病员,一面派出人员侦察敌情。突然,山下传来“叭叭!”的枪声。片刻,枪声越来越密集起来。朱仲然临危不惧,迅速集合队伍进行了顽强的反击。为了压制敌人的机枪扫射,朱仲然充分利用遮蔽物,匍匐前进,却遭到埋伏在山头的敌人的猛烈射击。没办法,他只好率领同志们绕着道,按照前三角战斗队形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往上冲,结果又遭到正前方敌人的阻击。他发现柳屋坑尾还没有枪声,就带领部分同志往坑尾撤退,又遭到敌人的火力扫射。在四面受敌,突围无路的时刻,朱仲然只好钻进山洞躲藏。洞小人多,不一会儿,敌人冲上来。朱仲然举起驳壳枪就向敌人射击,可惜连扣数枪都不响,才发现子弹已经打光了。敌人蜂拥着扑向朱仲然。朱仲然衣服一扔,赤膊上阵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终因寡不敌众,落入敌人的魔掌。
敌人把朱仲然关押在上犹县营前圩西昌小学校舍里,严刑拷打失败后,又诱以高官厚禄,但朱仲然嗤之以鼻。并在狱中继续进行革命活动。恼羞成怒的敌人,无计可施,最后对朱仲然严刑拷打后把他杀害了。朱仲然慷慨就义时,年仅26岁。
参考资料
朱仲然.中华英烈网.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