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莱坞,简称"Nollywood",起源于尼日利亚,因其首字母"N"而得名。它是继美国好莱坞和印度宝莱坞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基地。
历史沿革
1903年,尼日利亚引入电影。1948年开始制作电影,但早期的作品局限于纪录片和新闻短片。1979年,尼日利亚电影公司成立,标志着尼日利亚电影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诺莱坞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2011年,尼日利亚影像相关行业的年收入达到2至3亿美元,从业人员超过一百万人,仅次于农业。同年,尼日利亚电影年产量达到2000部,超过了好莱坞,成为仅次于宝莱坞的世界第二大电影产地。2006年,诺莱坞共制作了872部电影,位居当年全球电影产量前列。
特色与发展
诺莱坞的电影制作模式独特,通常直接将电影和电视剧拍摄成DVD格式,然后在市场上销售。尼日利亚每年出产1500至2000部影视作品,覆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吸引了广泛观众。尽管许多作品投资低廉,内容参差不齐,但它们仍然受到众多影迷的喜爱。1992年的电影《奴役下的生活》被认为是尼日利亚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其巫术主题为后来的诺莱坞电影定下了基调。相比之下,非洲观众更偏爱反映积极形象的尼日利亚电影,这些电影的主题包括爱情、财富和社会问题。为了适应非洲多元文化的特征,诺莱坞深入挖掘了各种族群的传统故事和历史人物。
成本与困境
诺莱坞电影的制作成本极低,平均一部电影的成本仅为1.5万美元,即使是较大规模的制作也不会超过20万美元。低成本的主要原因是许多电影不是由传统电影公司制作,而是直接在酒店房间、私人住宅或办公室内拍摄,甚至不需要搭建布景。每部诺莱坞电影的投资回报率高达成本的10倍。然而,诺莱坞面临的挑战之一是融资困难,这归因于其分散的小型工作室性质、缺乏正式的影院系统、猖獗的盗版行为以及薄弱的监管机制。直到2005年,拉各斯市才拥有了第一家现代化电影院,而其他影院设施陈旧,放映的大多是欧美大片。此外,由于大多数尼日利亚人的生活水平较低,DVD价格相对较高,导致影院观影并不普及。
社会影响
诺莱坞电影在非洲广受欢迎,特别是在西非法语国家,即使没有字幕也能热销。在乌干达,电影人试图模仿尼日利亚的成功模式,创建当地的电影工业。随着更多人加入诺莱坞,如英国出生的尼日利亚企业家Jason Njoku创立的IROKOtv,这个数字电影平台被誉为非洲的Netflix,他本人也被评为福布斯非洲年轻富豪之一。诺莱坞不仅推动了尼日利亚电影业的巨大发展,还促进了尼日利亚经济的增长,使其超越南非成为非洲第一大经济体。
评价
《奴役下的生活》的制片人奥凯丘库·奥贡约佛尔曾在2006年表示:“诺莱坞还是个孩子,请等待它的成长。届时,那些曾经批评我们的人将会回头向我们学习。”
参考资料
从诺莱坞到非莱坞:非洲电影的新发展.知乎专栏.2024-10-24
尼日利亚电影总裁谈诺莱坞的创意回应.中国新闻网.2024-10-24
尼日利亚电影高产世界第二小本经营创奇迹.新浪网.202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