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鹅膏(拉丁学名:Amanita sinensis)是蘑菇目鹅膏科鹅膏属的一种大型真菌,别名油麻菌、猪油菌松乳菇广西壮族自治区)、火麻仁菇、麻丝菇(福建省)、角鳞灰鹅膏菌、麻子菌(四川),通常与壳斗科松属植物的树根共生,形成外生菌根。中华鹅膏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云南省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等地,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林中地上。

中华鹅膏菌子实体较大,高度可达40厘米,菌盖直径7~12厘米,散发浓郁香气,凸镜形,边缘有棱纹,灰白色、浅灰色,中部深灰色,表面有疣状至颗粒状菌幕残余;菌肉白色,味柔和;菌褶离生,白色;菌环顶生,灰色,破布样,易逝;菌柄表面具粉灰样和颗粒状菌幕残余,柄基部渐膨大,不形成明显菌托;担子棒状,具4小梗;孢子椭圆形,非淀粉质,无色,光滑;菌丝具多数锁状联合。

中华鹅膏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据《梵净山药用植物》记载,中华鹅膏具有抗癌活性。2018年,中华鹅膏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大型真菌),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分类

中华鹅膏属蘑菇目鹅膏科、鹅膏属。Cornelis Bas(2000)与Rodham Tulloss(2000)提出,全球鹅膏属可能包含900~1000种,但目前仅有一半左右已被正式描述。其中常见的物种有灰鳞鹅膏、平缘鹅膏、橙盖伞、橙黃鹅膏、中华鹅膏等。中华鹅膏包含2个变种为中华鹅膏亚球孢变种(拉丁学名:鹅膏属 中华缺翅虫 var. subglobispora)和中华鹅膏原变种(Amanita sinensis var. sinensis)

形态特征

中华鹅膏单个子实体的重量可达0.25千克以上,菌盖直径可达7~12厘米,灰白色至深灰色,盖表被灰色至深灰色疣状至颗粒状菌幕残余,边缘有明显条纹和小疣至絮状菌幕残片。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离生,不等长,较密。菌柄近圆柱形,长10~15厘米,粗10~25毫米,污白色至浅灰色,有浅灰色、灰色至深灰色粉末状至絮状鳞片,内部松软至空心,菌柄基部与菌柄本身无明显界限。菌环顶生至近顶生,上表面白色,有细的辐射状沟纹,下表面被浅灰色粉质至纤维状鳞片,膜质,易脱落。孢子宽椭圆形至椭圆形、稀近球形或长椭圆形,(9.5∼12.5) μm×(7.0∼8.5) μm,光滑,无色,非淀粉质。菌丝有锁状联合。

分布范围

中华鹅膏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重庆、福建省云南省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等地,尼泊尔日本也有分布。

生存环境

中华鹅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中地上。中华鹅膏原变种散生或丛生在海拔650m马尾松、落叶栎类和油茶林地上;中华鹅膏亚球孢变种单生或群生在海拔900m常绿针、阔叶林地上。

培育技术

中华鹅膏菌培养基制备方法:将新鲜马尾松松针25~75g加水250~500mL,加热煮沸20~40min后,冷却,过滤弃马尾松松针,得马尾松松针汁液;将玉米粒20~30g加水1000mL,加热煮沸20~40min后,即加入去皮马铃薯小块100g,继续煮沸30min,过滤,得玉米马铃薯汁液;将马尾松松针汁液与玉米马铃薯汁液混合,加热,再加入琼脂15~20g,继续加热,待琼脂溶解后,加入葡萄糖20g,溶解后冷却并补足水分至1L,均匀混合,分装试管,加塞,包扎,灭菌后取出试管摆斜面或者摇匀,冷却后即得中华鹅膏菌培养基。

主要价值

中华鹅膏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前景。据《梵净山药用植物》记载,中华鹅膏具有抗癌活性。

保护级别

2018年,中华鹅膏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Macrofungi),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9-08

Amanita sinensis Zhu L.Yang.GBIF.2025-07-13

Amanita sinensis, new to Japan and Nepal.springer.2025-07-18

湖湘自然历丨草蕈常珍⑱蘑菇界的“小巨人”.湖南在线.2024-03-21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2025-07-18

Amanita—distribution in the Americas with comparison to eastern and southern Asia and notes on spore character variation with latitude and ecology.amanitaceae.org.2025-07-22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