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鹅膏(鹅膏属 sinensis Zhu L. Yang),也叫松果伞、麻丝菇,担子菌门(Basidiomyeota)、蘑菇纲(Agaricomycetes)、蘑菇目(Agaricales)、鹅膏科(Amanitaceae)、鹅膏属(Amanita),是一种大型真菌

中华鹅膏夏秋季群生或散生于林中地上,主要生长在马尾松林下。在中国福建、云南省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湖南省等地区均有分布。其子实体大型。菌盖直径7—12厘米,凸镜形,边缘有棱纹,灰白色、浅灰色,中部深灰色,表面有疣状至颗粒状菌幕残余;菌肉白色,味柔和;菌褶离生,白色;菌环顶生,灰色,破布样,易逝;菌柄表面具粉灰样和颗粒状菌幕残余,柄基部渐膨大,不形成明显菌托;担子棒状,具4小梗;孢子,椭圆形,非淀粉质,无色,光滑;菌丝具多数锁状联合。

据《梵净山药用植物》记载,中华鹅膏具有抗癌活性。

形态特征

中华鹅膏是一种中等至大型的担子果,菌盖直径7-12厘米,初期呈钟状或半球形,后期扁半球形至平展,中央几不凸起,颜色从灰白色至浅灰色,中部浅灰色至深灰色。菌盖边缘有棱纹,但有时几乎无棱纹。菌幕残余灰色、深灰色至灰褐色,在菌盖中部呈疣状至颗粒状,至边缘渐变为小疣状至絮状,有时毡状。菌肉较薄,白色。

菌褶离生至近离生,白色,较密,不等长;褶缘有细齿,粉末状至絮状;短菌褶近菌柄端多平截。菌柄长10-15厘米,直径1-2.5厘米,近圆柱形或向上渐细,污白色至浅灰色,有浅灰色、灰色至深灰色粉状至絮状鳞片,内部松软至中空。基部棒状至近梭形,与菌柄本身无明显界线,直径2-3.5厘米,有时有短假根,上半部被浅灰色、灰色至深灰色粉状至絮状的菌幕残余。

菌环顶生至近顶生,上表面白色,有细的辐射状沟纹,下表面被浅灰色粉质至纤丝状鳞片,膜质,但在菌盖伸展过程中易撕破而脱落。子实体粗壮而大,菌柄长10~15cm×1~2.5cm,近圆柱形向上渐细,污白色至浅灰色。表面具粉灰样和颗粒状菌幕残余、灰色鳞片,柄基部渐膨大,不形成明显菌托。

中华鹅膏也有多个别称,如油麻菌、芝麻菌、松菌(广西壮族自治区)、麻子菇、麻丝菇(福建省)、黑芝麻菌、麻子菌(四川)。

生长环境

中华鹅膏主要在夏秋季节生长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如云南松林、栎属石栎等林区。在福建省尤溪县马尾松人工林中,对中华鹅膏的生境进行的调查显示,该生境的植物群落共有维管植物43科80属119种。其中,优势科为蔷薇科、茜草科山茶属壳斗科禾本科杜鹃花科,分属19种分布区类型。具有热带亚热带性质的属51个、种73个,占总属数、总种数的63.8%、61.3%;温带性质的属21个、种32个,占总属数、总种数的26.3%、26.9%。这些植物群落的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兼有温带成分,具有从热带过渡到温带以及中亚热带森林的特征。中华鹅膏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群生或散生。

分布范围

中华鹅膏的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在中国的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地有分布。此外,尼泊尔日本也有中华鹅膏的分布。

首次出现市场

2023年7月31日,云南野生菌交易中心(以下简称木水花市场)再次发现陌生野生菌,经过专家鉴定该菌为中华鹅膏菌,首次在市场出现。

经木水花市场负责人介绍,商户主动将该陌生菌上报给夜班的工作人员,共有3朵,来自楚雄。商户将菌子的图片发给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广州微生物研究所的专家,经鉴定该菌名为中华鹅膏菌,可食用。已将该菌邮寄到广州微生物研究所当样本。

主要价值

中华鹅膏是一种食用菌类,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民间有采食的习惯。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鹅膏属中的食用菌与有毒菌在外观上很相似,因此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应避免采食。此外,据《梵净山药用植物》记载,中华鹅膏还具有抗癌活性,显示出其在医药领域的潜在价值。

保护现状

中华鹅膏的保护级别目前被列为无危(LC)。这一级别的确定是基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 - 大型真菌)的评估。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要对其生存环境进行持续的保护和监测,以确保其种群数量的稳定。

主要变种

中华鹅膏的主要变种为中华鹅膏亚球孢变种(学名:鹅膏属 sinensis var. subglobispora)。这一变种与中华鹅膏的主要区别在于其担孢子的形状,中华鹅膏亚球孢变种的担孢子近球形至宽椭圆形,尺寸为(7.5)8.5-10.5(11.0)微米×(6.5)7.5-9.0(10.0)微米,Q值为(1.05)1.06-1.21(1.26),平均Q值为1.13±0.05。

中华鹅膏亚球孢变种主要在夏秋季节生长,生长地点为热带和南亚热带林中地上,主要分布区域为中国。

图注:1.中华鹅膏的菌盖表面菌幕残余压片;2-3.中华鹅膏亚球孢变种的担孢子及菌盖表面菌幕残余压片。

培育技术

中华鹅膏的培育技术主要涉及到制备特定的培养基。这种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包括马铃薯100克/升,玉米粒20-30克/升,葡萄糖20克/升,琼脂15-20克/升,以及马尾松松针汁液150-300毫升/升。

首先,新鲜马尾松松针需要加水煮沸,然后继续煮沸并冷却,过滤弃马尾松松针,得到马尾松松针汁液。接着,玉蜀黍属粒也需要加水煮沸,然后加入去皮马铃薯小块,继续煮沸,过滤得到玉米马铃薯汁液。

之后,将马尾松松针汁液与玉米马铃薯汁液混合加热,加入琼脂继续加热,待琼脂溶解后加入葡萄糖,溶解后冷却并补足水分,分装试管,灭菌后取出试管摆斜面或者摇匀,冷却后即得中华鹅膏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可以用于诱导中华鹅膏母种的生长,是中华鹅膏培育的关键步骤。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9-08

湖湘自然历丨草蕈常珍⑱蘑菇界的“小巨人”.湖南在线.2024-03-21

能吃!昆明市场首次出现这种野生菌.腾讯网.2024-08-02

湖湘自然历丨草蕈常珍⑱蘑菇界的“小巨人”.今日头条.2024-08-02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