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鳞拟鲆(学名:Parabothus kiensis),又名扁鱼、宽体舌鳎、牙鲆、鲽形目,为辐鳍鱼纲鲽形目鲽亚目鲆科拟鲆属下的一个种。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区,包括中国台湾、日本、印度尼西亚至澳洲西北部及新加勒多尼亚等地。主要栖息于大陆棚砂泥质的海域,深度200-400米。它们是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底栖性的甲壳亚门或是其它种类的小鱼。少鳞拟鲆通常是用底拖网或底流刺网捕捉,体型较小,一般皆加工作扁鱼酥或以下杂鱼般利用。
形态特征
少鳞拟鲆体呈椭圆形,扁平且稍细长,上眼前方背缘浅凹陷;两眼均在左侧;眼间隔宽,成熟雄鱼具较宽之凹洼。下眼稍前于上眼;雄鱼在两眼间有一枚或更多吻棘。头中型。口中型。上颌延伸至下眼前下方,但未达中央;上下颌齿各具一列,齿小而尖。鳃耙适中而尖。
鳞中型易脱落,眼侧被栉鳞,盲侧被圆鳞;侧线鳞数80-86。背鳍正常,软条数104-113;臀鳍正常,软条83-90;胸鳍短于头长;左右腹鳍不对称,起始点远在下眼后方;尾鳍圆型。体呈褐色或灰色,背鳍和臀鳍中央具一串暗色斑,尾鳍中央数鳍呈黑色;盲侧灰白色。体长可达20.3公分。
繁殖
雌鱼有两叶卵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一部份的卵巢在生殖孔的后方。成熟的种鱼同时具有由卵原细胞至0.9毫米等各种卵径的卵粒,可知其为典型的多次产卵鱼类。成熟前的生殖腺指数约为3.87 ,较大的卵群之卵径平均为0.90毫米。每克平均卵数约为3000粒,故1.5公斤的母鱼,孕卵数约45万粒。吸水膨大的排出卵,呈透明圆形状,卵径约1.5毫米,和其他养殖鱼种相较,属于大型鱼卵,可推知其初期仔鱼之体型亦应较大,初期摄饵应较无问题,仔鱼之活存率亦可相对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