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笑萍
谭笑萍(1901-1946),少年时就读于旌德白地日新小学,1924年毕业于上海国民大学。
1926年秋谭笑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任中共旌德特支书记。1932年3月首任中共旌德县委书记。 1938年11月旌德县委恢复,谭笑萍任书记。皖南事变后,谭笑萍再次被捕,出狱后于1946年病逝。
人物简介
谭笑萍(1901-1946),少年时就读于旌德白地日新小学,1924年毕业于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任中共旌德特支书记。1928年2月主持召开党义研究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11月被捕,后保释。1932年3月首任中共旌德县委书记。
1934年5月,谭笑萍参加领导旌德大礼村农民暴动,在板桥召开会议,研究暴动的行动部署。因保密工作不严,引起敌人注意,党员朱贵仂被敌人逮捕后叛变,供出了暴动计划和党组织名单。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暴动因此而中途夭折,谭笑萍遭通缉,被迫转移。
“七七事变”后,谭笑萍再次返乡,组建旌德西乡“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新四军驻扎皖南后,由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和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批准谭笑萍重新入党。1938年11月旌德县委恢复,谭笑萍任书记。
皖南事变后,谭笑萍再次被捕,出狱后于1946年病逝。谭笑萍故居位于旌德县白地镇洋川村,该建筑占地约为5100平米,进深85米,面阔60米,院门朝东南,院内石板铺就。原为四合院,正屋坐北朝南,两进四厢房。东边为谭笑萍居住,西边为谭梓生居住。附设有长工屋、牲口屋、农具房等建筑。因其家建筑面积大,所以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就用“大屋”代表此处地理名称,日久天长,村民组约定俗成地被叫作“大屋组”。故居建筑于20世纪70年代被拆毁,现仅存遗址。
人物事迹
追随堂兄入党 燃起革命之火
在首次全国大革命期间,谭笑萍完成在上海国民大学的学业后,毅然放弃了在南京栖霞山由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担任音乐教师的丰厚报酬,返回家乡的日新小学任教,并积极参与早期革命活动。1926年,经其堂兄谭梓生引荐,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谭笑萍与谭梓生、王廷甫等十余人前往武汉,在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和中央农民干部训练班接受培训。1927年2月中旬,他返回旌德县。同年年初,他被任命为中共下洋支部书记,并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在下洋成立了旌德县第四区党部。1927年3月初,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途径皖南,协助旌德建立了农民政府。随后,县党部派遣谭笑萍等人参加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谭笑萍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迫转移到外地。1927年中央“八·七”会议后,8月18日,谭笑萍等人从武汉返回旌德,在下洋成立了以谭笑萍为书记的中共旌德特别支部,这是安徽全省第一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最早恢复的地方党组织之一。1928年7月,谭笑萍在谭家水碓屋主持召开了中共旌德特支党义研究会第一次代表会议(实际上是当时旌德县党的第一次代表会议),通过了开展民众运动、青年运动等决议,并成立了旌德民众教育事业促进会,发起了“倒江”运动(旨在推翻反动教育局长江养吾),与教育界的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
参考文献:
被捕保释出狱 发展壮大组织
1928年11月,由于有人告密,谭笑萍等10多人不幸被捕,旌德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谭笑萍在其父亲的帮助下,通过士绅的保释得以释放,并继续领导西乡的党组织工作。1930年8月,中共旌德西乡区委会正式成立,谭笑萍被推选为书记。1932年3月,中共旌德县委在西乡板桥碓山成立,管辖下洋、白地、洪川、庙首、板桥、江村等6个支部,共有党员120多人。谭笑萍成为首任县委书记,并在江村组织成立了旌德县苏维埃政府,担任政府成员,积极参与领导工作,宣传革命思想,努力扩大组织力量。他发起了第二次“倒江”运动,并动员广大农民与地主豪绅进行斗争,使西乡县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1934年5月,谭笑萍参与筹划中共大礼村区委组织的农历六月六(公历7月17日)大礼村农民抗租暴动。然而,在板桥召开的暴动行动部署会议因保密不严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党员朱贵仂被捕后叛变,泄露了暴动计划和党组织名单。叛徒的告密导致区委委员刘国雨等10多人被捕并牺牲。谭笑萍遭到通缉后,化装成卖字画的艺人逃至浙江桐庐避难,直到抗战爆发。
参考文献:
失去组织联系 仍为革命工作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拉开序幕,谭笑萍从杭州市回到旌德县。同年冬天,谭笑萍与吕一鹤等人共同创立了“旌德县抗敌后援会”,后来改名为“旌德县战地服务团”,谭笑萍担任该团的组委。在谭笑萍等人的领导下,服务团秉持着长期抗战和国共合作的宗旨,揭示日寇的诱降诡计,积极宣传全民抗战和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三民主义”,呼吁所有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团结一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踊跃参与抗日救国行动,鼓励当地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前线,慰问过往的伤兵。他们迅速传递前线的胜利消息,以振奋民心,并向全县小学教师和在外地中学就读的高中生发放《告全县人民书》。此外,还在全县范围内出版发行《抗战情报》季刊和《总动员》半月刊,并订阅了中共在武汉出版的《新华日报》。
1938年,谭笑萍成为“旌德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的委员,并以校长的身份亲自带领庙首小学高年级学生步行至县城表演《江山好》以及《热血》《慰劳伤兵歌》《枪口对外》《黄河颂》《古城的怒吼》等抗日救国文艺节目。同年5月,谭笑萍在旌德西乡组建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发展队员超过100人,这成为了旌德历史上第一支抗日“童子军”。
参考文献:
搭上组织关系 重新宣誓入党
1938年7月,新四军总部迁至安徽南部泾县后,谭笑萍等人在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和新四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的批准下重新入党。同年11月,旌德县委重建,谭笑萍继续担任书记,并推荐王冰、吕炯、谭浩、汤太元、王士祯等20多名党员和青年知识分子前往新四军军部教导队进行为期半年的集训。在集训期间,参训人员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和激励,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军事知识。
在抗日战争和国家建设两周年纪念日,谭笑萍撰文指出:“民族革命战争是广大民众迫切的需求,也是文化进步的动力。如今,即使是偏远的小村庄,也已播下了新文化的种子。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建设真正的大众文化中心,追求更具创新性的形式和实践。新中国的建设,必须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步,全面提升人民的文化水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求获取必要的文化资源,广泛争取文化生活,使五四以来的启蒙运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是抗战建国纲领对文化工作的期望,也需要构建更广泛的文化战线,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勇敢的文化战士,肩负起民族革命战争先锋的使命。”(这份手稿至今仍保存在旌德县蔡家桥镇高溪村高岭村民组谭笑萍烈士的孙子谭健华家中)。
参考文献:
配合组织来人 恢复重建组织
1940年初,胡明被任命为中共旌德县委书记,李步新将谭笑萍引荐给胡明。胡明假扮成一个哑巴长工,在谭笑萍家中住下。两人共同联络周边乡村的党组织,建立了旌德的秘密县委,由胡明担任书记,谭笑萍担任副书记。他们积极努力,恢复了各地的党组织,并发展了140多名新党员。
然而,在“皖南事变”之后,由于叛徒的出卖,谭笑萍不幸被捕入狱。他被国民党顽固派囚禁在屯溪区的皖南特训处,遭受了一年多的严酷折磨。由于受到非人的虐待和被关在水牢中,他的臀部烂了两个大洞。出狱后不久,谭笑萍于1946年10月因病去世。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谭笑萍.中国小康网.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