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编码,又称转换编码,是从频域的角度减小图像信号的空间相关性,它在降低数码率等方面取得了和预测编码相近的效果。进入80年代后,逐渐形成了一套运动补偿和变换编码相结合的混合编码方案,大大推动了数字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变换编码通常与量化结合使用,进行有损数据压缩。

历史沿革

变换编码最早由Pratt于1968年提出,最初采用傅里叶变换。随后,Walsh变换、斜变换、k-l变换以及离散余弦变换(DCT)等相继出现。

工作原理

变换编码不是直接对空域图像信号进行编码,而是首先将空域图像信号映射变换到另一个正交矢量空间(变换域或频域),产生一批变换系数,然后对这些变换系数进行编码处理。变换编码是一种间接编码方法,其中关键问题是在时域或空域描述时,数据之间相关性大,数据冗余度大,经过变换在变换域中描述,数据相关性大大减少,数据冗余量减少,参数独立,数据量少,这样再进行量化,编码就能得到较大的压缩比。典型的准最佳变换有DCT(离散余弦变换)、DFT(离散傅里叶变换)、WHT(Walsh-Hadama变换)、HrT(Haar变换)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离散余弦变换。

应用领域

变换编码在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压缩中有广泛应用。国际上已经提出的静止图像压缩和活动图像压缩的标准中都使用了离散余弦变换编码技术。

参考资料

变换编码.EEPW.2024-08-27

DCT(离散余弦变换).知网空间.2024-08-27

变换编码的原理.软考网.2024-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