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翅目,麦娥科,为害烟草,严重发生的田块,受害株率达60%。在中国分布于大致以长江为北限,南至台湾省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东面滨海,西达四川省、云南。贵州省、云南、海南等地,密度常较高。浙江省福建省未见。还分布于日本菲律宾越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土耳其希腊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儿内亚、澳大利亚及非洲。以幼虫蛀食烟茎和则芽,受害处肿大,俗称“大脖子”、“大肚子”。受害后烟株生长停滞,顶叶簇生,叶厚小,影响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5.51~7mm,翅展13~13.5mm,土黄色,前翅散有黑褐色鳞片,略带灰光泽,第5径脉由第4径脉1/4处分出;后翅灰褐色,梯形。雌蛾腹部末端的丛毛排列整齐。

长椭圆形,长0.5mm,宽0.3mm,表面具皱纹。初产时乳白色,微红褐色,后变为棕褐色,孵化前可见1各黑点。

幼虫

初龄幼虫淡黄绿色,后扁白色或淡黄色。末龄幼虫体长10~13mm,黄白色,胸部稍肥大,虫体褶皱多。

长5~8mm,纺锤形,棕色。

生活习性

成虫

4月份越冬代羽化为成虫,成虫白天隐蔽在烟草下、杂草丛中,夜活动,喜把卵散产在低矮烟株杈芽处,每雌产卵70多粒,产卵历期3~5天。

幼虫

幼虫孵出后经数分钟至1小时蛀入烟叶组织内,然后沿主脉蛀入茎端为害。老熟幼虫化蛹前在为害处向外咬I羽化孔,外留薄膜,在虫里结白茧化蛹。

生长环境

(1)发生世代:贵州省云南省一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

(2)越冬及虫源:以幼虫,蛹在烟茎秆内越冬。

(3)发生因素:①气候因素。该虫喜温怕寒,一般在1月份平均气温5℃以上的烟区受害重。②栽培因素。土壤湿度低的干燥烟田虫害严重。靠近上年烟田的苗床和本田烟草以及早发烟受害重。③天敌。弯尾姬蜂马铃薯块茎蛾赤腹姬蜂等。

生长繁殖

以幼虫或蛹在烟草残株内越冬。第一代幼虫发生于4~5月间,危害苗床幼苗,有时可在移栽时带入大田。成虫有趋向弱小烟株的习性。初孵幼虫蛀叶取食,然后进入支脉,再蛀入主脉及茎端,引起烟茎肿。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烟草收获后及时拔除茬秆,将烟秆连同烟茬和其他残体浸泡于水中,或集中烧掉,减少虫源。拔除苗床上的受害幼苗。大田期,结合田间管理,捏杀叶片中的幼虫。烟草生长后期,及时打顶,抹杈和摘除虫芽,深埋或沤肥。

药剂防治

发现幼虫为害后,可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或35%赛丹乳油 1 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 1 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 1 000倍液。

参考资料

烟蛀茎蛾的发生及防治.中国知网.201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