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异华鲮

异华鲮

异华鲮,是一种鲤形目鲤科异华鲮属的鱼类。体近圆简形。体长为体高的3.8-4.3倍。吻圆钝。吻皮肥厚,向腹面伸展,覆盖上颌,边缘有直行排列的角质突起。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与下颌分离,下唇具乳突。上、下颌具角质前缘。唇后沟仅限于口角。须2对。鳞片中等大。侧线平直。多刮取附着于岩石上的固着藻类为食。喜欢栖息在河滩,尤其是砂石、石底的河段以及洞穴出口处种群数量多,是常见的小型经济鱼类。

识别特征

背鳍iii—7;臀鳍iii—5;胸鳍i-13~14;腹鳍i—8。侧线鳞38~40;背鳍前鳞11-14;围尾柄鳞16。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2~17。下咽齿3行,2·4·5~5·4·2。体长为体高的3.7~4.8倍.为头长的4.3~5.1倍,为尾柄长的5.3~7.0倍,为尾柄高的7.1~8.8倍。头长为吻长的2.0~2.5倍,为眼径的3.7~4.5倍,为眼间距的1.9~2.5倍。体长,稍侧扁,背部较平直,腹部稍圆。吻前端赂尖,向前突出。吻皮厚,向腹面伸展,覆盖上领,与上颌分离,近边缘有新月形区域,被细小乳突,且有垂直沟裂,在口角处与F唇相连。厂唇在唇后沟前有1半月形区域,也被有小乳突.在中部的较大,侧部较细小。口下位,呈弧形。上下颌都有薄锋,上唇消失,上下颌连于吻皮与下唇相连处的内面,缺乏系带。唇后沟短,平直,限于口角。须2对,吻须粗壮,位于吻侧沟的起点,口角须细弱且短,位于吻皮和下唇相连处之外侧。眼小,侧上位,眼后缘离鳃盖后缘比离吻端为近;眼间隆起。鼻孔离眼前缘较近。鳃盖膜在前鳃盖之后下方连于峡部,峡部宽度小于吻长。鳞中等大,胸部鳞小,隐埋于皮下。侧线平直,径行于尾柄的中轴。背鳍无硬刺,基部较短,外缘内凹,第一分枝鳍条最长,其长稍短于头长;背鳍起点距吻端与尾鳍基约相等或较近前者。胸鳍长稍小于头长,后伸远不达腹鳍基,相距约6~7个侧线鳞。腹鳍起点仿于背鳍起点之后,后伸几达肛门,距臀鳍起点约3个侧线鳞。肛门接近臀鳍起点之前。臀鳍外缘微凹或斜截。其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叉形,最长鳍条约为中央最短鳍条的2倍左右。下咽齿细长,齿冠呈斜切面,顶端侧扁。鳃耙细小,呈三角形.排列稀疏。鳔小,2室,前室长圆形,后室细长,约为前室长的2倍。腹膜微黑。体侧自侧线以下的第二行鳞片起至背部为青黑色,有时在侧线下有2~3条直行浅色条纹,腹部乳自色或带浅黄。背鳍微黑.其尖端有1小黑点.尾鳍外缘微黑.其它鳍均为灰白色。

生态习性

异华鲮主要栖息于江河上游砾石底的缓流处,以着生藻类为食。其生活环境主要以清澈的河流和溪流为主,喜欢在水流较慢的地方活动。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珠江桂江柳江各支流。

经济价值

异华鲮是产区的重要食用鱼类,其肉质细嫩鲜美,含脂量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由于其体型较小,常见个体长5-10厘米,因此在捕捞时需要注意保护,避免过度捕捞影响其种群数量。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