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锦池

张锦池

张锦池(1937年2月16日—2020年9月27日),男,侨眷,江苏靖江人,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哈尔滨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人物经历

张锦池1937年2月生于江苏靖江,童年念私塾,先后就读于季市小学、靖江县中学。1949年因父亲与庶母赴台湾,被遗于上海市街头。曾当过学徒,做过临时工,卖过茶叶蛋。1952年以晚上到上钢二厂做临时工的微薄收入复学上海有恒中学。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支援黑龙江省建设,赴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任教,1978年晋升讲师,1980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85年晋升教授。先后教过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文学。曾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历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红学会顾问,《红楼梦》学刊编委。2017年被授予哈尔滨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荣誉称号。

2020年9月27日17点55分辞世,享年83岁。

个人生活

在红学方面,张锦池在上大学时开始喜欢《红楼梦》,1964年在期刊发表了首篇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文章:《论薛宝钗性格及其时代烙印》。1982年初版的专著《红楼十二论》在学界有较大影响。曾参加高校文科教材《文学理论基础》的编写,也曾参加新校注本《红楼梦》的校注工作,还是1986年哈尔滨市国际《红楼梦》研讨会的主要筹备者和主持者之一。

获得荣誉

社会评价

教书育人方法怪

你如果跟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学生这样打听一个人:有一个脾气有点古怪的老爷子,古代文学讲得特别好,虽是教授、博导,却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听课的人特别多,去晚了就没地儿了。学生一定会告诉你,这老爷子准是张锦池。

大学毕业时,为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张锦池申请了四次,主动要求到祖国的最北方——黑龙江省,成为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教师,一干就是40多年。他先后教过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文学。尽管身体不好,他却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直到前年,系里出于为他身体健康情况考虑,停了他的课。

张老师有三怪,一是他的教学方式很有特点。张老师阻止了我,说道:我一直不喜欢我的学生做笔记,我认为预习比复习重要得多,不管讲《红楼梦》还是《三国演义》,都要提前认真看原著,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下课后思考问题,永远是“预习—听课—思考问题”,而不应是“听课—复习—记录问题”。上课的时候,张老师要求学生用眼睛看着他,他能够从他们的眼睛中看出自己哪儿讲的不明白,哪儿学生不理解。

第二怪是他喜欢“不听话”的学生,喜欢跟他“唱对台”的学生,能够提出与他不一样的见解或是敢反驳他的学生。以至于在某次考试中,一个学生的成绩竟然超过了满分100分,得到了105分,原因是他除了回答完张老师所出的5道题之外,自己又列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张老师认为,学生应该培养四种能力:一是眼力,能够看见别人看不见的问题,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二是功力,能够用丰富的知识去论证看出的问题;三是魄力,要有敢于质疑权威、持不同意见的魄力;四是文字表达能力,要能够深入浅出地把问题表达出来。这四种能力中,眼力是最关键的,也是现在学生最缺少的。张老师希望他的学生都有质疑的精神,老师讲的内容不一定就全部正确。

第三怪是他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没有笨孩子,都是家长把孩子教笨的。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孩看到一个洞,就问母亲:那儿怎么有个洞,母亲没有回答他,而是警告他离洞远点,不然会被蛇咬,就这样把孩子吓了回去,好奇心也被扼杀了。张老师认为: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弄坏了家里厕所的水箱,他非但不责备,反而与儿子一起去弄个明白;儿子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成绩是“擦边球”,得知情况后,他笑着说:“儿子,你真厉害,一分也没浪费。”

动荡年代求学苦

凡成就伟业的人,必然经历过一番磨难。

抗战打响,父母逃难到台湾,12岁的张锦池被一个人扔在了内地,他戏称自己是“三毛”。无依无靠的他,面对着随时被烫伤的危险,到炼钢厂做临时工。在炼钢厂,他得到了工人们的照顾,也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在炼钢厂门口等待开工,这时走来一个退伍军人,在详细询问张锦池的情况之后,他给了张锦池五万块钱,尽管五万块在当时仅相当于现在的五元钱,但是对于当时的张锦池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他利用这笔钱,做起卖茶叶蛋的生意,这样他就可以一边卖茶叶蛋一边看书。1951年冬天,毛主席号召办民校扫盲,找不到老师,有人想到了他,于是他被请来给工人上课,条件是大家都买他的茶叶蛋。工会领导看他课讲得不错,询问他是否愿意去工厂做一名正式的工人,十几岁的张锦池毅然决定要继续求学。在工会的帮助下,他回到了母校上海市上海中学。回到学校的他,面临着没有经济来源、生活窘迫的困难,他只得白天上课,晚上12点之后去工厂继续做工,早上8点才能下工。工人们看他年纪小,又要上学,总是帮助他,让他提前几小时收工,多回去睡一会儿。讲到这,老人几乎哽咽,他说:“当我像一个孤儿一样流落街头的时候,是共产党和工人救了我。如果没有党和工人对我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之所以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是因为我觉得很多本科生都来自工人家庭,如果我当了教授就不给本科生上课,既违背了做教师的天职,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大学期间,张锦池是一个喜欢与老师“对着干”的学生,总是提出与老师不一样的看法和见解,虽然老师们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头疼,但却都愿意给他高分。毕业时,他所有的科目都是5分。

做事

作为老师,张锦池认为既要有自信,也要不自信。上课的时候,不管谁来听课,可能是专家或领导,都要自信,你讲的内容就像自己田里种的瓜果,为什么不自信呢。但是下了讲台,就要不自信一些,要自我审视,分析自己哪里没有讲好,讲课的内容也要不断翻新。

多年来,张老师一直笔耕不辍,先后完成了《红楼十二论》《中国十大古典小说论稿》《西游记考论》《红楼梦考论》《中国古典小说心解》《漫说西游》等著作。他为自己身处高点而并未达到期望的成就而空虚;为自己未能如其师吴组缃所愿,完成四大名著的考论而愧疚。儿子在出国前,作为父亲的张锦池对儿子说:爸爸想到学生时代,没有自卑的理由;想到现在,没有骄傲的资本。说这句话的时候,老人的眼泪流了下来。一方面是对儿子的肯定和希冀,一方面也是对自己一生的慨叹。

他自己,却一直在岩崔巍的山上攀爬,不断地给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