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冰床是旧时中国民间职业风俗,即数人坐在冰床上,一人拉动冰床在冰上滑行,流行于北京等地。它可作为游艺项目,也可充当交通工具。
拉冰床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到了明代,拉冰床更加普及。到了清代,拉冰床制作又有改进。冰床通常以木材制作,其形状似床,长约5尺,宽约3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个人。冰床还可作为交通工具。拉冰床的绳子是用骆驼毛拧成的,在手拉的部位毛绒略长些,以防冻手。拉冰床的鞋是皮向内、毛朝外的一种特制的棉鞋,毛朝外是为了更好地抓住地面,便于奔跑。
在《红楼梦》中有关于北京拉冰床的情景描述。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文昭的《京师竹枝词》,得硕亭的《草珠一串》等作品都有关于冰床的记载和歌咏,从中可大致了解北京拉冰床的风貌。
历史沿革
宋代
冰床起源于宋朝北方的雄、霸、沧、景各地。拉冰床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其中提到因为遇到冰雪,舟车之类交通工具都不可用,只有冰床可以渡过,而且只用一人在前拖行,便可运载数人,用力少而价钱廉。
明代
到了明代,拉冰床更加普及。明人刘若愚的《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中记载:“冬至冰冻,可拖床,以木作上加交床和藁荐,一人在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上如飞,积雪残云,点缀如画。”
清代
到了清代,拉冰床制作又有改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太液池之五龙亭,中海之水云榭前,寒冬冰冻,以木作床,下镶钢条,一人在前引绳,可坐四人,行冰如飞,名曰拖床。”
近现代
“拉冰床”营生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而自1920年代开始,随着北海从皇家禁地变为市民公园,“冰床”也成为民间娱乐活动,一直流行。
形制
冰床,又称“凌床”“冰爬犁”等,其形制有大有小。冰床通常以木材制作,其形状似床,长约5尺,宽约3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个人。在木床与冰面接触的部位,镶嵌有铁条,以减少床体的摩擦,从而使冰床在冰上行驶便利轻盈。拉冰床的绳子是用骆驼毛拧成的,在手拉的部位毛绒略长些,以防冻手。拉冰床的鞋与众不同,是皮向内、毛朝外的一种特制的棉鞋。毛朝外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抓住地面,便于奔跑,否则,鞋子就无法很好地抓地,在拉冰床时便使不上劲。
用途
游艺
家境富裕的子弟,会把几张甚至十几张冰床绞连在一起,在拖床上放置酒案,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由多人牵引着冰床快速滑行。较为讲究的冰床,上方会有篷帘、伞盖,下方铺着毡毯。除了那些在拖床上饮酒玩乐的人之外,还有青少年站在冰床上玩抛球掷彩之类的游戏。正如《燕台口号一百首》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河头冻合坐冰床,偷得舟行陆地方,更有抛球人夺彩,一双飞舄欲生芒。”
交通
如果将冰床当作交通工具来使用,它的速度比车马还要快。在长12华里的路程上,乘坐冰床既快速又平稳,而且价格便宜。因此,冰床除了具有娱乐功能之外,还具备实用性。以经营冰床为生的人大多是劳苦大众,只有极少数人是为了自己玩乐。冰床的主人大多是靠季节性经营冰床生意来维持生计的人。他们在冰床前方牵绳来拉动床体,借冰之力让冰床在冰上滑行,因此,冰床也被称为拖床。由于惯性和滑行速度的作用,在快速牵拉绳子前行数步之后,床主可以飞身跃坐到床沿上,而此时冰床依旧能够快速地滑行。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在《红楼梦》中有关于北京拉冰床的情景描述。在第五十六回贾探春理家时,薛宝钗提到那些妈妈们,“她们虽不料理这些,却日夜也是在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出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 一应粗糙活计,都是她们的差使。”
佚名《燕台口号一首》有一首诗:“河头冻合坐冰床,偷得舟行陆地方。更有抛球人夺彩,一双飞舄欲生芒。”其原注中提到:“冬月冰坚,以平板作床状,下用二足裹以铁,一人引绳,名‘冰床’,亦曰‘拖床’。又尝于冰上弄球掷彩为冰嬉。”
此外,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文昭《京师竹枝词》,得硕亭《草珠一串》,杨静亭《都门杂咏》,杨耳《燕台竹枝词》等,都有关于冰床的记载和歌咏,从这些内容中可以大致了解北京当时拉冰床的风貌。
美术作品
乾隆时,宫廷画家张为邦、姚文瀚绘制了一幅《冰嬉图》,画面上乾隆坐在豪华宽大的冰床上,看着健儿们在冰面上操演起来。
轶事典故
据说,慈禧非常喜欢玩拉冰床的游戏,她坐在专门制作的轿中,太监和宫女拉着轿子在冰面上跑。
参考资料
[冰嬉篇]滑冰:从交通工具到娱乐活动.央视网.2024-10-29
故宫《冰嬉图》,穿越时空的历史画卷.m.toutiao.com.2022-06-10
"冰床"最早流行于北宋 康熙、乾隆及慈禧热衷此道.中国新闻网.2024-10-29
冰嬉 冰床 冰灯 冰花 古人玩冰花样多.人民网.202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