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常书鸿

常书鸿

常书鸿(1904.4—1994)别名廷芳、鸿,满族, 热河头田佐人。擅长油画、敦煌艺术研究。

常书鸿,自幼便爱好绘画,1918年,常书鸿进入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前身)读书。1928年,常书鸿的彩色铅笔画《木工》获康德铅笔公司速写绘画奖第一名。1932年秋,他又获得里昂市公费奖学金,转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继续深造,毕业作品油画《G夫人像》获全校毕业生作品第一名,1934年,油画《病妇》参加里昂春季沙龙获金质奖。油画《裸妇》参加里昂春季沙龙获金质奖,并由国立里昂美术馆收藏。1935年,常书鸿还在巴黎举行了一场个人画展,展出作品50余幅,并当选为巴黎美术家协会超选会员、巴黎肖像画协会会员。1936年,常书鸿回国,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4年秋天,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 国家文物局顾问。甘肃省文联主席,第三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四届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1966年是敦煌莫高窟1600周年纪念,常书鸿计划通过举办大型展览,召开纪念会,以及编辑整理一套介绍敦煌的书籍,呈现这二十多年来的工作成果。1994年6月23日,90岁高龄的常书鸿与世长辞。

2023年9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论坛上为常书鸿颁发杰出贡献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常书鸿,祖籍热河,1904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风光秀丽的西湖。他自幼便爱好绘画,随三叔父学画、填色;小学四年级时,开始学国画,并试用炭笔学画人像。1918年,常书鸿进入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前身)读书。

1923年,常书鸿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23年,常书鸿留校担任染织彩纹工场管理和美术教员。与此同时,他一直梦想着能前往法国专攻绘画。他先是参加了教育部浙籍公费赴法留学生选拔考试,后来得到学校李熙谋院长的支持,最终于1927年带职自费赴法留学。1928年,常书鸿的彩色铅笔画《木工》获康德铅笔公司速写绘画奖第一名。

1932年秋,他又获得里昂市公费奖学金,转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继续深造,毕业作品油画《G夫人像》获全校毕业生作品第一名,油画《乡愁曲》参加里昂沙龙获优秀画奖;油画《浴后梳妆》获里昂市保送巴黎公费学习考试第一名,1933—1935年在新古典主义大师、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劳朗斯的画室学习。1933年,油画《湖畔》参加里昂春季沙龙获银质奖。1934年,油画《病妇》参加里昂春季沙龙获金质奖。1935年,油画《沙娜像》由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购(现藏蓬皮杜文化中心);油画《紫葡萄》获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劳朗斯画室第一名;油画《裸妇》参加里昂春季沙龙获金质奖,并由国立里昂美术馆收藏。1935年,常书鸿还在巴黎举行了一场个人画展,展出作品50余幅,并当选为巴黎美术家协会超选会员、巴黎肖像画协会会员。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

工作经历

1936年,常书鸿回国,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等待时机实现西去敦煌市的愿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政局动荡,西去的计划一再搁浅。1943年2月,常书鸿等一行6人从兰州市出发,踏上敦煌征程。1943年3月抵达瓜州县(今瓜州县)。1944年秋天,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他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于敦煌艺术。1949年9月,敦煌解放。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常书鸿任所长。为配合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央人民政府决定由敦煌市文物研究所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一场题为“敦煌文物展览”的大型文化展览。1963年至1965年,常书鸿组织进行了莫高窟南段窟区崖壁、栈道加固工程。1966年是敦煌莫高窟1600周年纪念,常书鸿计划通过举办大型展览,召开纪念会,以及编辑整理一套介绍敦煌的书籍,呈现这二十多年来的工作成果。正当一切准备就绪之际,“文革”开始了,计划被迫终止。1994年6月23日,90岁高龄的常书鸿与世长辞。

个人作品

油画作品

《街头幼女》《莫高窟下寺外滑冰》《雪朝寒鹊》《敦煌农民》《珠峰在云海中》《献给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等数百幅油画及素描、水粉画等作品。

临摹作品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萨那本生》《化城喻品》等壁画20余幅。

书籍作品

代表性论文

社会任职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常书鸿将一生贡献给了敦煌艺术。五十余年中,他和同事们修复、临摹了大量壁画,搜集、整理了大批流散文物,撰写了众多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唤醒了大众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常书鸿不愧为传承敦煌艺术的“第一人”。(《中国档案》评)

他十载寒窗留洋,半个世纪苦旅敦煌市,为中国艺术发展、为中国文化事业走向新的世纪奋斗一生。(《人民艺术家》评)

人民日报》说:“一片片青铜玉器,一件件竹简木,不只是见证历史的藏品,更是滋养血脉的甘泉。”传统文化蕴藏着民族的精神,是5000年积攒下来的丰厚底蕴。早在百年前便有先辈矢志不渝的保护珍贵的文物,常书鸿先生也不惧困难,始终如一。中国人的浪漫大概就在于此:前人开创伟大事业,而后来者在不远处的未来遥相呼应。就像对于敦煌的保护并未停止一样,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一大批人同样来到了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如今的中国,也有千千万万人走在了保护传统文化的路上。(郑州市第七中学评)

参考资料

常书鸿 Shuhong Chang.豆瓣.2024-01-04

人物解读.半月选读杂志社.2024-01-04

敦煌守护神(上):他早年赴法留学名震画坛,只因一次与敦煌莫高窟的偶遇,毅然归国开启一生的艰难守候.人民艺术家杂志.2024-01-04

祝贺!她获颁杰出贡献奖.今日头条.2023-12-27

常书鸿.浙江省人民政府.2024-02-19

常书鸿.敦煌研究院.2024-01-04

用一生照亮昏暗千年的洞窟——走近“敦煌守护神”常书鸿.郑州七中.2024-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