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星伯(1893-1979),出生于苏州市的一个望族家庭,以其智慧和才华著称,擅长琴棋书画、篆刻、鉴赏以及中国医学。他曾表示,自己一生中最有所得的是中国医学和国画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汪星伯在民国初期进入清华大学求学,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跟随在教育部担任佥事的姑父陈师曾学习绘画和篆刻。陈师曾对他的勤奋学习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在他的作品上题诗鼓励:“初从沈周入,还似石溪翁。拔俗心无馁,寻师日有功。须知成浑碎,终拟到沉雄。爱汝留残稿,毋嗟爨下桐。”这首诗表达了陈师曾对汪星伯艺术天赋的认可和对他未来成就的期望。

职业生涯

汪星伯大学毕业后前往上海市,在上海电讯局工作。在此期间,他广泛结交了上海画坛的知名人士。由于他是陈师曾的学生,因此受到了吴昌硕的高度赞赏。1922年,俞语霖逝世,任堇叔身体虚弱,无法继续管理“题襟馆”的事务。在钱瘦铁的提议下,将“题襟馆”与南市豫园书画善会合并,更名为“停云馆”。吴昌硕推荐汪星伯担任会长,这一决定也得到了赵古泥、李芳园、钱瘦铁等人的支持。

在社交活动中,汪星伯结识了陆小曼,并因其丰富的知识和艺术才能而受到她的敬仰。陆小曼后来成为他的弟子,向他学习山水画和诗歌创作。然而,不幸的是,汪星伯先后经历了妻子和恩师陈师曾的离世,这让他深受打击。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他放弃了艺术事业,转而投身于医学领域,成为了沪上名中医恽铁樵的弟子。尽管如此,他对学生的关怀并未减少,他还特意安排了画友贺天健来指导陆小曼的绘画技巧。

经过数年的努力学习,汪星伯在1927年秋天开始了自己的医疗实践,他在上海、南京和苏州市等地行医,以其精湛的医术拯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患者。然而,由于他的医生身份,他的画家名声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熟知。

新中国成立后,汪星伯受邀参与古典园林的修复工作,他拒绝了江苏省卫生厅的邀请,再次放弃医学职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在他的指导下,包括拙政园、虎丘、留园和耦园在内的多个著名园林得以修复并重新开放。在这段时间里,他的艺术家声望又一次被园林设计所掩盖。

个人生活

汪星伯的一生充满了转折和挑战。无论是作为艺术家还是医生,他都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他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参考资料

汪星伯:学书一得.个人图书馆.2024-11-14

石缘故事 | 你知道民国才子汪星伯后人也玩石头吗?.搜狐网.2024-11-14

汪星伯修复园林几件事.微信公众平台.2024-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