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变黑黄芩

变黑黄芩

变黑黄芩(Scutellaria nigricans)是唇形目唇形科植物,产自四川南川,生于海拔650米左右。

基本信息

【种中文名】:变黑黄芩

【种拉丁名】:Scutellaria nigricans C. Y. Wu

【科中文名】:唇形科

【科拉丁名】:Labiatae

【属中文名】:黄芩属

【属拉丁名】:Scutellaria

【国内分布】:川

【海 拔】:700

【命名来源】:[Fl. Reip. Pop. Sin. 65(2): 578. 1977]

【中国植物志】:65(2):152

【英文植物志】:17:84

【系中文名】:紫花黄芩

【系拉丁名】:Ser.Violaceae

【亚组中文名】:宽叶黄芩亚组

【亚组拉丁名】:Subsect.Peregrinae

【组中文名】:顶序黄芩组

【组拉丁名】:Sect.Stachymacris

亚属中文名】:黄芩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黄芩属

亚科中文名】:黄芩亚科

【亚科拉丁名】:Scutellarioide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根茎匍匐,纤细。茎高15—40厘米,直立上升,柔弱,四棱形,无毛,具细条纹,基部带紫色。叶草质,卵圆形,茎中部者长6—7厘米,宽3.2—3.5厘米,茎下部者变小,大小仅及中部者之半,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干时两面变黑色,上面沿中脉被小糙伏毛余部疏被具节糙伏毛,下面无毛,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疏生6—8对具胼体的粗大圆齿,侧脉3—4对,两面微凸起;叶柄长0.5—3.6厘米,茎中部者最长,扁平,腹微具沟,除沟内被糙伏毛外余部无毛。花对生,于茎或枝顶排列成长达11厘米的总状花序花梗长2.5毫米,与序轴均密被具腺的有节的微柔毛;苞片菱形,长2—3毫米,全缘,无毛。花萼长2.5毫米,密被具腺的有节的微柔毛,盾片高0.75毫米。花冠紫色或淡紫蓝色,长2.3厘米,外被短柔毛,内无毛;冠简直伸,基部前方稍囊状膨大不呈曲膝状,中部径2毫米,至喉部径达4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先端2裂,下唇中裂片平展,三角形,宽达6.5毫米,基部骤然收缩,边缘波状,两侧裂片卵圆形,宽2.5毫米。雄蕊4,二强;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具纤毛。花盘肥厚,前方稍隆起;子房柄极短。花柱细长。子房光滑,4裂。成熟小坚果未见。花期4—6月。

本系概述:.花中等大至大型,长1.5—2—3厘米,冠筒直伸且纤细,基部前方囊状增大至明显向下延伸的囊矩,中部以上至喉部逐渐膨大;茎叶草质至坚纸质,边缘具整齐的圆齿或圆齿状锯齿,间或有不规则的双重的锯齿;苞片常宽大;中等大至高大直立或蔓性草本

亚组概述:茎叶明显具柄,常宽大,长宽几相等或长为宽的二倍,边缘具钝齿蟳稀至全缘;苞片小,全缘,与茎叶不同;花大多中等大;较大的半灌木至直立的草本,稀上升草本,根茎不肥大。

本组概述:花对生,组成顶生间有腋生背腹向的总状花序,苞叶小,与茎叶不同,或向上渐小,下部者与茎叶同形。

亚属概述:.花萼上唇具盾片;小坚果背腹面不明显分化,具瘤,无毛或被毛。

本属概述: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半灌木,稀至灌木,匍地上升或披散至直立,无香味。茎叶常具齿,或羽状分裂或极全缘,苞叶与茎叶同形或向上成苞片。花腋生、对生或上部者有时互生,组成顶生或侧生总状或穗状花序,有时远离而不明显成花序。花萼钟形,背腹压扁,分2唇,唇片短、宽、全缘、在果时闭合最终沿缝合线开裂达萼基部成为不等大两裂片,上裂片脱落而下裂片宿存,有时两裂片均不脱落或一同脱落,上裂片在背上有一圆形;内凹、鳞片状的盾片或无盾片而明显呈囊状突起。冠筒伸出于萼筒,背面成弓曲或近直立,上方趋于喉部扩大,前方基部膝曲呈囊状增大或成囊状距,内无明显毛环,冠檐2唇形,上唇直伸,盔状,全缘或微凹,下唇中裂片宽而扁平,全缘或先端微凹,稀浅4裂,比上唇长或短,2侧裂片有时开展,与上唇分离或靠合,稀与下唇靠合。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均成对靠近延伸至上唇片之下,花丝无齿突,花药成对靠近,后对花药具2室,室分明且多少锐尖,前对花药由于败育而退化为一室,室明显或不明显,药室裂口均具毛。花盘前方常呈指状,后方延伸成直伸或弯曲柱状子房柄。花柱先端锥尖,不相等2浅裂,后裂片甚短。小坚果扁球形或卵圆形,背腹面不明显分化,具瘤,被毛或无毛,有时背腹面明显分化,背面具瘤而腹面具刺状突起或无,赤道面上有膜质的翅或无。约300多种,世界广布,但热带非洲少见,非洲南部全无。本属植物多入药。

亚科概述:花萼二唇形,唇片全缘,后唇片背部通常有鳞状小盾,稀无或为囊状,早落,前唇片无小盾,通常宿存。花冠二唇形,上唇盔状。雄蕊4,平行上升至上唇片下,前对较长。子房有柄,4裂。小坚果扁球形,干燥,具干而薄的外果皮,具瘤或各种毛被,稀具翅,有小而圆形的基部合生面,果脐小。种子多少横生,胚有弯曲的胚根位于一片子叶上(即背依子叶)(屈14)。

本科概述: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极稀乔木或藤本,常具含芳香油的表皮,有柄或无柄的腺体,及各种各式的单毛、具节毛、甚至于星状毛和树枝状毛,常具有四棱及沟槽的茎和对生或轮生的枝条。根纤维状,稀增厚成纺锤形,极稀具小块根。偶有新枝形成具多少退化叶的气生走茎或地下匍甸茎,后者往往具肥短节间及五色叶片。叶为单叶,全缘至具有各种锯齿,浅裂至深裂,稀为复叶,对生(常交互对生),稀3—8枚轮生,极稀部分互生。花很少单生。花序聚伞式,通常由两个小的3至多花的二歧聚伞花序在节上形成明显轮状的轮伞花序(假轮);或多分枝而过渡到成为一对单歧聚伞花序,稀仅为3—1花的小聚伞花序,后者形成每节双花的现象。由于主轴完全退化而形成密集的无柄花序,或主轴及侧枝均或多或少发达,苞叶退化成苞片状,而由数个至许多轮伞花序聚合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穗状,圆锥状,稀头状的复合花序,稀由于花向主轴一面聚集而成背腹状(开向一面),极稀每苞叶承托一花,由于花亦互生而形成真正的总状花序。苞叶常在茎上向上逐渐过渡成苞片,每花下常又有一对纤小的小苞片(在单歧花序中则仅一片发达),很少有不具苞片及小苞片,或苞片及小苞片趋于发达而有色,具针刺,叶状或特殊形状。花两侧对称,稀多少辐射对称,两性,或经过退化而成雌花两性花异株,稀杂性,极稀花为两型而具闭花授粘的花,较稀有大小花或大中小花不同株的现象。花图式为S5P5A4G(2)。花萼下位,宿存(稀二片盾形,其中至少一片脱落),在果时常不同程度的增大,加厚,甚至肉质,钟状,管状或杯状,稀壶状或球形,直至弯,合萼,5一稀4一基数,芽时开放,有分离相等或近相等的齿或裂片,极稀分裂至近底部,如连合则常形成各式各样的二唇形(3/2或1/4式,极稀5/0式),主脉5条,其间简单、交叉或重复,分枝的第二次脉在较大或小的范围内发育,因之形成8,11,13,15至19脉,贯入萼齿内的侧脉有时缘边或网结,齿间极稀有侧脉连结形成的胼胝体,脉尖偶形成附属物或附齿,如此,则齿有10枚(有时5长5短),萼口部平或斜,喉内面有时被毛,或在萼筒内中部形成毛环(果盖Garposte-gium),萼外有时被各种毛茸及腺体。花冠合瓣,通常有色,大小不一,具相当发育的,通常伸出萼外(稀内藏),管状或向上宽展,直或弯(极稀倒扭)的花冠筒,筒内有时有各式的毛茸或毛环(蜜腺盖Nectarostegium或Annulus),基部极稀具囊或距,内有蜜腺;冠檐5—稀4—裂,通常经过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联合而成二唇形(2/3式,或较少4/1式),稀成假单唇形或单唇形(0/5式),稀5(—4)裂片近相等,卷叠式覆瓦状,通常在芽内开放,或双盖覆瓦状,后裂片在芽时在最外,如为二唇形,则上唇常外凸或盔状,较稀扁平,下唇中裂片常最发达,多半平展,侧裂片有时不发达,稀形成盾片(Apo-physis)或小齿(Pleuridia),颚上有时有褶或加厚部分,但在4/1式中则下唇有时成舟状、囊状或各种形状。雄蕊花冠上着生,与花冠裂片互生,通常4枚,二强,有时退化为2枚,稀具第5枚(后)退化雄蕊,分离或药室贴近两两成对,极稀在基部连合或成鞘状(如鞘蕊花属ColeusLour.),通常前对较长,稀后对较长(荆芥族NepeteaeBenth.),通常不同程度的伸出花冠筒外,稀内藏,通常两两平行,上升而靠于花冠的盔状上唇内,或平展而直伸向前,稀下倾,平卧于花冠下唇上或包于其内(罗勒族Oci—meaeKudo,p.p.),稀两对不互相平行(则后对雄蕊下倾或上升);花丝有毛或否,通常直仲,稀在芽时内卷,有时较长,稀在花后伸出很长,后对花丝基部有时有各式附属器;药隔伸出或否;花药通常长圆形,卵圆形至线形,稀球形,2室,内向,有时平行,但通常不同程度的叉开、平叉开或甚至平展开,每室纵裂,稀在花后贯通为1室,有时前对或后对药室退化为1室形成半药,有时平展开(则花药球形),稀被发达的药隔分开,后者变成丝状并在着生于花丝处具关节(鼠尾草族SalvieaeDumort.),无毛或被各式毛。下位花盘通常肉质,显著,全缘至通常2—4浅裂,至具与子房裂片对生或互生的裂片,前(或偶有后)裂片有时呈指状增大,稀不具而花托中央有一突起(保亭花属WenchengiaC.Y.WuetS.Chow)。雌蕊由2中向心皮形成,早期即因收缩而分裂为4枚具胚珠的裂片,极稀浅裂或不裂(筋骨草亚科AiugoideaeBenth。部分,保亭花亚科WenchengioideaeC.Y.WuetS.Chow);子房上位,无柄,稀具柄(黄芩属ScutellariaLinn.);胚珠单被,倒生,直立,基生,着生于中轴胎座上,珠脊向轴,珠孔向下,极稀侧生而多少半倒生,直立,例外的为多少弯生;花柱一般着生于子房基部(gynobasic),稀着生点高于子房基部,顶端具2等长稀不等长的裂片,稀不裂,例外为4裂。果通常裂成4枚果皮干燥的小坚果,稀核果状(锥花亚科PrasioideaeBriq.)而具多少坚硬的内果皮及肉质或多汁的外果皮,倒卵圆形或四棱形,光滑,具毛或有皱纹、雕纹,稀具边或顶生或周生的翅(有时背腹压扁,稀背腹分化),具小的基生果脐,稀由于侧腹面相接而形成大而显著、高度有时超过果轴一半的果脐,极稀近背面相接(具基部——背部的合生面,如薰衣草属LavandulaLinn.),稀花托的小部分与小坚果分离而形成一油质体(elaiosome)(如筋骨草属AjugaLinn,野芝麻属LamiumLinn.,及迷迭香属RosmarinusLinn.);种子每坚果单生,直立,极稀横生而皱曲,具薄而以后常全部被吸收的种皮,基生,稀侧生。胚乳在果时无或如存在则极不发育。胚具扁平,稀凸或有折,微肉质,与果轴平行或横生的子叶;幼根短,在下面,例外的为弯曲而位于一片子叶上(即背依子叶,如黄芩属ScutellariaLinn.)。夏枯草益母草等等。白苏则为有名的油料作物之一。由于花、叶形状特殊,色彩鲜艳常供观赏的亦有一串红、彩叶苏等若干种类。

生境产地

四川省(南川区);生于海拔650米左右。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南川。

大齿黄芩

大齿黄芩 多年生草本。叶缘具远离而整齐约4-6对牙齿状锯齿。产地为北京市见于密云区。根茎木质,匍匐,具脱落的皮层。茎自根茎顶端生出,常多数,直立,高30-35厘米,基部近圆柱形,上部钝四棱形,疏被下向白色短柔毛,具细条纹,常自下部分枝。可入药,治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急性胃肠炎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叶坚纸质,长圆状卵圆形至长披针形,长2-4厘米,宽0.8-1.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至圆状截形,边缘具远离而整齐约5对的牙齿状锯齿,上面绿色下面较淡,两面多少密被短柔毛,侧脉3对,与中脉上面凹陷下面突出。花对生,排列成顶生长4-8厘米的总状花序花梗长2.5毫米,与序轴密被平展具腺微柔毛;苞片披针形至卵圆形,先端急尖,无柄,长约5毫米,两面密被具腺微柔毛。花萼开花时长3毫米,密被具腺微柔毛,果时增大,长4.5毫米,盾片开花时高1.25毫米,果时增大。花冠紫红色,长2.7厘米,外密被具腺微柔毛,内面无毛;冠筒近基部前方囊状膨大膝曲状,中部宽2.5毫米,向上逐渐增宽,至喉部宽达7毫米;冠檐2唇形,上唇盔状,内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卵圆形,宽6.5毫米,先端微缺,两侧裂片卵圆形,宽2.5毫米。雄蕊4,二强;花丝扁平,下部被小纤毛。花盘肥厚,前方稍隆起;子房柄短。花柱细长。子房光滑。未成熟小坚果具瘤。花期6月;果期7-8月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