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晖,明朝汉族人士,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科考中举,全省举人第三名,后任广西桂林府推官。他出生于倘驿都倘村。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贺县民争田激烈,吴景晖受命前往平息,声言“受命抚民,虽死不避”。然而,他最终在此过程中被害,民众对此感到悲痛。副使古其然为其题挽诗,表达了对吴景晖的敬意。吴景晖的父亲曾任知县,留下了一座古屋,为一间五格式的建筑,石柱,左侧墙顶上刻有龙、花等雕刻,尽管现已败落,但风格仍然存在。
人物生平
吴景晖(?—1486),海南澄迈县倘驿都(今白莲镇)倘村人,出生于名门望族,官宦世家。
高祖吴霜,福清市县侯山下村人,南宋隆兴二年(1164)中进士,任大理寺评事,同年琼任澄迈县令,赵扩年间(1195—1224)卸任落籍澄迈县倘村。
主要功绩
景晖自幼受先辈影响,胸怀大志,学习勤奋。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科考中举,名列全省举人第三名,任广西桂林府推官。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贺县百姓因田地权属问题发生争端,有10多个村庄千余乡民参加械斗,双方死伤多人,为制止事态继续恶化,巡抚善勘物色官员去平息,没有人敢应命。景晖自告奋勇,感叹“受命抚民,虽死不避!”,遂毅然而行,果被寇害,万民哀之。当朝百官以挽联、挽诗寄托哀思,雷琼兵备道按察使司副使古其然题挽诗云:“读书固不为身计,报国那知是祸媒。”不久,古其然副使奉朱见深皇帝(朱见深)御旨赴澄,在倘村东隅督建“登第坊”一座,纪念为国捐躯、精神不死的吴景晖。
吴景晖故居倘村,位于澄迈县原白莲镇(现叫老城镇白莲工作站)西面约1公里处,从镇上有公路直达该村。在倘村的村口,纪念吴景晖为国捐躯的石柱结构的“登第坊”巍然屹立,庄严肃穆。吴景晖的故居在倘村东北隅,为其高祖吴霜卸任初居时所建。这是一幢五贴大屋,为木柱木桁结构,石墙瓦顶,自西向东,中间设有堂厅、左两房右两房并列,此乃古时大户宅之特征。堂厅30余平方米,各房20多平方米。故居于景晖捐躯后,其后代子孙维护修,便原貌得以保护至今。 2006年,县文物部门确定吴景晖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倘村群众捐资修建恢复。
个人作品
吴景晖诗一首:
澄色鲜鲜映紫霞,闲来感归却咨嗟。
青山今古香常在,白白乾坤影不斜。
高奏清风弦管处,峥嵘沧海绮罗家。
云初济美千秋庆,一脉生生有涯。
悼吴景晖诗:
(一)前 题
明 古其然 副使
卤讣惊随火侯 火来,士民到处动悲哀。
读书固不为身计,报国那知是祸媒。
千古英雄昭后土娘娘,一时狂孽荡飞灰。
我驰羽檄舒幽恨,用为遗孤泪一挥。
(二)桂林府推官吴景晖挽词
桂林市风冷透边城,志士仁人骏有声。
靡盐不辞王事重,独贤能决己身轻。
迢迢榇邸江山暗,耿耿忠心日月明。
不是天兵舒一愤,拟作青史表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