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竹口弦

竹口弦

竹口弦,又称彝族口弦,是泸西彝(撒尼、白彝)族自娱自乐、社交和爱情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拨簧乐器,靠簧舌震动时主要发出基音,通过口型、唇舌、口腔、气流的变化,使簧舌振幅频率发生变化,发出不同的泛音。

简介

竹口弦是泸西彝(撒尼、白彝)族自娱自乐、社交和爱情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拨簧乐器,也是妇女随身佩戴的一种精美的装饰品。这种乐器,流行于泸西彝族(撒尼、白彝)村寨,彝族称之为“母出”,“母”是竹,“出”是响,译作“响篾”。在彝家村寨中,从青年男女到中老年夫妇,几乎每人都有一筒精巧的竹口弦(彝族口弦)。

使用场合

彝族青年男子制作出口簧琴后,将它作为爱情信物赠送给心爱的姑娘,姑娘们大都在夜晚到寨边、山间、岩旁弹奏口弦,向小伙子表达自己的爱慕思念之情;夫妻间逗趣、姊妹妯娌间顷诉取乐等也使用口弦。竹口弦有一定音调,可以弹奏出一些民间小调,抒发欢乐和悲伤之情。

史料记载

据《南诏野史》载:“……男吹竹笛,女弹口弦,唱和相悦”。清檀萃《滇海虞志》载:“口弦,剖竹为之,……民家及彝女多习之,且和以歌。”

相关传说

关于口弦,在彝族村寨有一个非常动听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树木葱郁的密枝山下,住着一对刚成婚不久的小夫妻,他们聪明能干,日子过得很幸福。

有一年的夏天,在一个阴雨连绵的中午,阿妹带着阿哥给她精心制作的纺麻线的梭子去田间薅秧。她沿着草色青青,鲜花盛开的山间小道,边走边纺麻线,口里还唱着动听的“爬山调”,不知不觉就到了自家的田边。

她正准备放下梭子下田去,突然,脚下一滑,就跌下了田埂,手上拿着的梭子正好戳在脖子上,把她戳死了。

阿哥上山砍柴回家,见阿妹薅秧还没有回来,就动手做起了饭菜,等她回家吃饭。天快黑了,还不不见阿妹回来,他便立即跑到田里,边喊边找。

稻田里不见阿妹的身影,惆怅迷惘突袭而来,阿哥焦急万分,他一屁股坐在田埂上,伤心地哭了起来。他失神地望着天空,天边慢慢地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照得田里的秧苗依稀可见。

忽然,他见离自己不远的田埂下,好像躺着一个人。他急忙跳下田埂,跌跌撞撞地跑了过去。等他抱起来定睛一看,原来阿妹被手上拿着的梭子戳死了。

在乡人的帮助下,他满怀悲伤安葬了妻子。

是梭子戳死了阿妹,他找到梭子,用嘴咬着,用手拉着梭子中间的舌头,想把它撕烂。手一滑,舌头振颤,发出“阿哥、阿哥”的声音。他觉得非常奇怪,又用手弹了几次,“阿哥,阿哥,阿哥”跟阿妹平时喊他的话语一模一样。

每当月亮升起的时候,他常常想起阿妹,想起两人一起走过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多么让人留恋,然而又是多么的短暂。都是梭子惹的祸,他真想毁了它,可是,这是阿妹留给他的唯一的东西,况且,它还能像阿妹一样的和他“说话”。就这样,他尽情地弹着“梭子”,来寄托对阿妹无限的哀思。

日子就这样悄悄流逝,他弹的“曲调”更加的优美动听,既像是缠缠绵绵的恋歌,又像是情人亲密无间的窃窃私语,引得寨中的男女老少都来听,大家都被他弹的声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村中的小伙子们,都仿照梭子的模样,用竹子做了出来,并像他一样的用嘴咬着弹。等到有了心上人后,便教心上人弹。

就这样,在彝族中流传开来,又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变,便成了今天彝家人的独特乐器---口簧琴(“彝族口弦”),成了彝家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

当小伙子送口弦给心上人时,会用竹子做一个雕花刻草的篾筒,用来装口弦。篾筒也成了彝族姑娘一个精美的饰物。

制作

篾筒的制作:

用一段9.6CM长,并带有一个节的金竹杆(或用羊骨)材料做成,在有竹节的一端,从竹节中央打一个小孔(若用羊骨制作,先把骨头锯好,打磨滑后,一端用锡片塞紧,锡片中央钻一小孔),把串响篾的红毛线从小孔由内向外穿出,拉紧结一朵小红花。在篾筒表面雕刻上精美的民族花纹如绵羊头案或马樱花图案等。篾筒做工精细,是一件精巧的工艺品。

彝族口弦的制作:泸西彝族响篾分“公片”和“母片”。

制作:由簧板、簧甩、簧台头等制成。材料用本地的孟宗竹,砍下后,半干时取用。

簧板,公片长为8.8CM、宽为0.9CM;母片长7.6CM、宽为1.1CM、厚0.3CM,公片窄而长,母片宽而短。

簧甩,先将篾片内侧两端削成大指肚状的弧形,然后从簧板根部0.2CM后,用刀刻0.25CM深,2CM长的凹台,再延伸1CM,将凹台和延伸部面宽平分三等分,将中间一份两边刻通,称作簧甩。

簧台头,是从簧甩后刻一长1.5CM,篾心面宽0.4CM,篾皮面宽0.1CM的斜槽,将槽底篾皮刻成中留0.8毫米宽的一小篾棍,和簧甩紧连,这一节称坐簧台头。

簧甩和簧台头总称为簧舌头.音的高低在簧甩上调整,簧甩厚音高,簧甩薄音低。

公母片都做成后,在篾皮一面擦上适量的香油,慢慢烤干至翻黄为止。

口簧琴头尾两端适当位置各打一个小孔取两根16CM长的青线和红线做口弦尾线,线的一端打上结,另一端从弦尾的小孔由内向外穿出。

红线系在公片尾上,青线系在母片尾上,再用二根合并拢的红羊毛线把公母片的头(左端)串在一起。

演奏方法

演奏时,左手握弦头,大指在内,食指在外。右手食指拉住弦尾线后在指第一关节上缠绕一圈,和大指捏在一起。把彝族口弦横于上下唇间,两头靠近嘴丫处,右手腕适度用力往右拉动,一般一拍拉动一次。两唇根据所弹曲子的音高,开、合、缩(嘴角向两边张开)。以口腔为共鸣箱,发出美妙的声音。开时发出的是中音,合(唇向前伸园)发出的是低音,缩时发出的是尖声(高音)。

音体系

一般公片为中音,母片为夹音(高音),公母片音高不同,调式要调成一样(调簧甩的厚薄)。竹口弦靠簧舌震动时主要发出基音,通过口型、唇舌、口腔、气流的变化,使簧舌振幅频率发生变化,发出不同的泛音。泛音一般没有基音明晰、清亮。弹奏时,口小声音高,口大声音低。一般能弹出5个音符,即1 2 3 5 6,有四度音域。

弹奏曲目及风格

泸西彝族妇女弹奏的竹口弦曲大部分是本地流行的小调,用于倾诉衷情,抒发情感悲伤和喜乐之情。

乐曲大都原始、朴实、真率、热情、刻意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原始生活习俗较为浓厚。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