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政治与英语

政治与英语

《政治与英语》是乔治·奥威尔于1946年发表的一篇杂文,批评了当时“丑陋不准确”的英语。奥威尔指出,政治语言是为了“使谎言听起来真实,使谋杀看起来正当”,从而“把空话说得真有其事”。他认为,这种文体必然是语意含糊或无意义的,因为它旨在隐藏真相,而非表达真相。这种文体甚至可以“传染”给那些无意隐藏真相的人。奥威尔提倡简明英语,鼓励人们用具体、清晰的语言表达思想,反对政治conformity。此外,奥威尔在文章中探讨了政治教条与语言堕落之间的联系,强调了清晰表达的重要性。

内容简介

本书精心选编了乔治·奥威尔的十八篇散文,为读者感悟其自由而人性化的文学价值定位、了解其在那个时代所持有的政治观点,提供了一种视野。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艰辛洗礼,目睹欧洲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外部世界的苦与痛,英国绅士的安逸漠然,怎不让作家感慨万千。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于印度。1907年他举家迁回到英格兰。1917年,他进入伊顿公学。1921年后来到缅甸加入Indianimperial Police,1928年辞职。随后的日子里他贫病交加,此间他当过教师、书店店员,直到1940年,他成为New English Weekly 的小说评论员,他才有了稳定的收入养家糊口。1936年间,他访问了兰开夏郡约克郡,1936年底,他来到西班牙参加西班牙内战,其间他受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1943),他为BBS Eastern Service工作,并在此间写了大量政治和文学评论。1945年起他成为Observer的战地记者和Machester Evening News的固定撰稿人。1945年,他出版了《动物农场》,1949年出版了《1984》。乔治·奥威尔患有肺结核,于1950年死去。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在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而根据2007年9月4日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资料,因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的关系,奥威尔被军情五处和伦敦警察厅特别科自1929年起一直严密监视至1950年逝世。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农场》与《一九八四》都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中震颤。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  英国人生性拘谨,但英国的讽刺文学却一枝独秀,自杰弗雷·乔叟以下,斯威夫特、查尔斯·狄更斯、查米亚丁,代有才人,各领风骚。乔治·奥威尔的卓异之处就在于,并非仅仅用小说来影射个别的人与政权,而是直接揭露语言的堕落。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他因作品中的深刻思想,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奥威尔以锐目观察,批判以约瑟夫·斯大林时代的苏联为首、掩盖在社会主义名义下的极权主义,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为历史印证,所以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他因此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但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皆已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欧威尔主义”、“乔治·奥威尔式的”等新词,甚至成为日常通用语汇,可见奥威尔和其作品在英语国家的巨大影响。《一九八四》和《动物农场》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有评论家如此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作品评价

米高·谢尔登在他为奥威尔所写的传记中,称《政治与英语》为“他关于写作风格的最重要杂文”;然而,同样著有奥威尔传记的英国政治学教授贝尔纳德·克里克,对奥威尔在《争论》发表的同主题杂文不表赞扬,但完全没有提及《政治与英语》。泰利·伊格尔顿赞扬奥威尔把政治用语解密,但后来却对他不抱幻想。语言学家Geoffrey K. Pullum则认为这篇文章“不诚实和愚蠢”,批评它“无理和难以遵循地坚持好文章必须避免一切常见的用语和词汇”。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