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刺皮耳是一种真菌,象牙白色,灰白至浅驼色,干后肉黄色至肉桂浅黄色,主要分布在庐山(3087);房县(2144,主模式,2110,2132,副模式),神农架林区(3888);融水苗族自治县(1934),四川雷波(2415)。
基本内容
中文学名
彭氏刺皮耳
拉丁学名
Heterochaete pengii Hu
参考文献
《神农架真菌与地衣》p.170,1989。
形态描述
担子果革质,平伏,平展,初散生,后汇合,达5-10cm长,1-5cm宽,象牙白色,灰 白至浅驼色,干后肉黄色至肉桂浅黄色,切面厚200-400μm。边缘幼时绒毛状,贴生,近白色,干后坚固,常反卷,有时颇窄。刺柱与子实层同色,散生,略尖,细长或圆柱形,从 与子实层邻近的子实下层部位升起。在显微镜下呈黄色至黄褐色,遇氢氧化钾呈淡黄至亮 黄色,突出部分100-140×18-30(-50)μm。子实下层黄褐色,完全不胶化,菌丝易散 离,鲜黄色,粗达4-5(-6)μm,壁厚1.5μm。薄壁菌丝偶见分隔与锁状联合。子实层 近无色透明。侧丝直径2-3.5μm,顶端鹿角状分枝或丝状不分枝。胶囊体明显,无色,钝 圆,丝状或狭棒状,常见有分枝或分枝状突起,有时数量多,丛生,30-50(-70)×6-9μm 原担子形状多样,矩圆形、卵形或棒状,15-20×8-10μm。下担子(20-)25-30×7-9μm,上担子圆筒形, 20-70×2-3μm。孢子淡黄色,肾形或近腊肠形,(10-)12.5-15(-17)× 5-7(-8)μm,萌发时产生再生孢子或萌发管。
生态环境
在阔叶树枯枝上群生。
中国分布
庐山(3087);房县(2144,主模式, 2110,2132,副模式),神农架林区(3888);融水苗族自治县(1934),四川雷波(2415)。
模式产地
湖北房县
讨 论
本种具如下主要特征:①胶囊体小型,丝状或棒状,常与较粗的不分枝的侧丝难以区分,常见有分枝或分枝 状突起;②薄壁菌丝偶见有分隔与锁状联合;③担子十分纤细,棒状,第一次分裂常为斜向。
在刺皮耳属中,没有任何已知种的担子达到如此纤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