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陵河

金陵河

金陵河是宝鸡市市区渭河以北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西镇吴山,蜿蜒百里流入渭河,是渭河重要的一级支流。据清《宝鸡县志》载:“源出吴山,山称金天巨镇,水循陵原而南,故名”。

金陵河干流全长55千米,流域面积427.1平方千米,自北向南由长寿乡全家崖入境,在境内杨家庄南汇入渭河,境内流长8.2千米。河床枯水期宽6米,平常宽8米,洪水期为150米;平均流量枯水期为1.3立方米/秒,平常为2立方米/秒,洪水期为3.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最小为0.5立方米/秒,年平均为8.5立方米/秒。    

金陵河水系呈羽状,支流密布。河岸沟壑纵横,起伏不平,多呈梁状,河口建有引渭渠渡槽一座,铁路桥两座,公路桥3座。金陵河是供应区内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的主要水利资源。下游两岸,工厂及高层住宅、商业网点丛密;中游田园连片,土肥水美。河床砂石蕴藏丰富。

名称由来

据民间传说,宋兵与金兵在和尚原大战,阵亡的金兵被运往渭河北岸的上埋葬,埋葬金兵的地方被称为金陵塬。塬下的川道被称为金陵川,那条流经金陵川的河流被称为金陵河,金陵河由金陵川得名。

水文特征

金陵河河床平均比降为7.4‰。河床枯水期宽6米,平常宽8米,洪水期为150米;平均流量枯水期为1.3立方米/秒,平常为2立方米/秒,洪水期为3.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最小为0.5立方米/秒,年平均为8.5立方米/秒。

金陵河属于千陇黄土低山丘陵地带,流域内沟壑纵横,山脉迂回,变化较大,流域上游荒山较多,植被极差,中部及下游为农耕之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多年平均沙漠数为2000~5000吨/平方千米。

金陵河流域灾害较为严重,由于河床较徒,流域暴雨洪水徒长徒落。

干流概况

金陵河,清乾隆五十年(1785)《宝鸡县志》载:“源出吴山,至陇州县头镇与柴川水合南流至分界沟入县境,又南三十五里至金陵店西折入渭。”民国十一年(1922)《宝鸡县志》载:“源出吴山左腋,至陇县县功镇与司川水合南流至分界沟入县境,又南入渭。”

水利工程

蓄水工程

范家河水库,位于上王乡境内司川河支流范家河(渭河三级支流,金陵河二级支流)。控制流域面积18.80平方千米,年来水量346万立方米。1980年实测总库容111.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7.5万立方米。1969年10月动工,1974年10月竣工。投劳73万工日,投资101.3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90万元。

坝址设于范家河出口处,坝型为黏土斜墙堆石坝,高34米,顶宽5米,顶长106米,底宽101.70米,粘土斜墙底宽41.5米。

溢洪道位于右岸基岩上。为开敞式正堰,进口宽23米。后接平流段与陡坡,末端为挑流鼻坎。总长151.25米。

防水设施为卧管涵洞,位于左岸,涵洞长186米,坡降1/300。

范家河水库,是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工中,坝基结合槽未清至基岩,坝肩结合槽利用了两岸天然水冲沟,清理不彻底,土方内冻土、干土、石渣、草根碾压不实,结合不良,反滤层层次不清。1971年,卧管与涵洞进口木制叠梁出现严重漏水;1974年7月,左坝肩出现长20米、宽4厘米横向裂缝;同年11月,沿坝轴线方向发生长46米的滑坡段,上下错位28厘米;1976年7月,坝体发生管涌,漏水流量最大时为每秒5立方米,冲走黏土斜墙土方约3000立方米,迎水坡有20平方米塌陷,并有纵横裂缝数处,堆石体上部向上游倾斜。在排除险情时,知青张天宝被卧管旋流卷入孔口,不幸献身。

1973年5至9月,对坝体进行碾压处理,同年10月,对涵洞进口进行了改建整修;1976年11月至1980年5月,对大坝塌陷进行整修;1986年春,对溢洪道及卧管涵洞加固整修,此后蓄水,至此,无异常现象出现。

灌溉工程

金丰渠,水源来自金陵河,于县功镇的先锋村(林家河湾)处开口引水。1954年3月动工兴建,当年受益。至1958年,修建干渠长8千米,灌溉翟家坡、葫芦沟、玉池、洪水沟、周家庄、牛寺庙等6个村2000余亩农田。灌溉季节常因水源不足,实灌仅1000余亩。1965年,因管理松弛,渠道失修,遂废。

金河渠,水源来自金陵河,于县功镇的陈家嘴村引水,干渠长6.5千米。1956年动工兴建,1958年2月竣工。灌溉陈家嘴、安台、上河西、下河西、焦峪沟、桃园、什字、先锋、翟家坡等九个村的农田和一处园林站果园共计2170亩。因渠道管理不善,水源不足,下游长期未能受益,实灌面积不到1100亩。

河道治理

金陵河干流流经新街、双白杨、县功、金河等4个乡镇,于宝鸡市市区入渭。最大支流司川河流经上王乡境。

1970年3月~1976年12月,上王乡动员群众对司川河进行治理。投劳48万工日,挖填土石方9.6万立方米,砌石1万余立方米,投资4.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万元。建成堤防工程17千米,增加农田1100亩,保护农田7800亩,保护人口1.1万人。

1976年11月,金河乡对金陵河进行治理。投资1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万元,投劳31.2万工日,挖填土石方60万余立方米,浆砌石0.40万立方米,混凝土0.8万立方米。于1977年5月建河堤4千米,增加农田280亩,保护550亩。1980年,洪水冲毁河堤3.5千米,余存。

流域治理

龙曲沟小流域治理:龙曲沟是县功丘陵沟壑区的一条小河流,长11.2千米。位于金陵河上游北川河右岸,属渭河二级支流。流域面积22.7平方千米。涉及新街、双白杨两乡的邱家山、龙曲庵、李家崖3个村、316户、1694口人。总耕地10909亩,人均耕地6.44亩。70%是坡地坡度在25°以上的占20%。沟壑密度每平方千米4.05千米。水土流失面积达19.77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87.1%,年平均流失表土约5万吨。1981年,龙曲沟被列为省、市重点小流域,国家投资15.8万元。经过5年治理,到1985年,修“四田”2057亩,造林8656亩,种草1442亩,封山育林550亩,修谷坊和淤地坝3座,治理面积9.24平方千米,连前累计达11.04平方千米,占总流失面积的55.8%。人均基本农田由1980年前的1.;3亩增加到1985年的2.77亩。1986年经省、市验收合格。

参考资料

金陵河地名溯源.人民融媒体.2024-03-22

金台区志 第二编 自然环境 第五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一、河流.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24-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