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安,革命烈士。生年不详,牺牲于1944年。平江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四军1师3旅7团营长、副营长等职。作战英勇,多次立功。1944年6月22日佛晓,驻栟茶日军加藤中队与华北治安军共500多人“扫荡”,在耙齿凌一带与新四军3旅7团遭遇,发生激战。中午,残敌突围逃跑,吴景安带1班人正面狙击,勇猛拼杀,令敌胆寒。他不幸胸部中弹,手按伤口指挥战斗,壮烈阵亡。为纪念这次战斗中牺牲的吴景安等烈士,当地改名景安乡。

正文

个人事迹

长江滚滚,黄海滔滔。

如东县,一片濒江临海的绿洲,汲江之精髓,得海之浩气,在江涛海潮的怀抱里孕育成长。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江海平原时,江海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寇展开了殊死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耙齿凌成为埋葬日本侵略者的坟墓。

时光倒流到1944年6月21日,当晚9时,如皋县警卫团在双甸区小庙庄开会,不料被村里一汉奸探到,连夜向驻守在栟茶镇的日本鬼子报信,鬼子中队长加藤带100多个日军和400多个华北治安军,趁着弥天大雾奔袭县警卫团。

同期声(唐如浴,84岁,原省水利厅厅长,时任县警卫团会计)我当时担任出纳,6月22日拂晓,听到枪声,到门口一看,三五成群的群众背着东西,扶老携幼,牵着牲畜向西跑,有人说,鬼子来了。

在区委书记王家杨、区长顾一平的带领下,县警卫团边阻击边撤退,鬼子中队长加藤十分嚣张,领着日伪军500多人疯狂向县警卫团进攻,县警卫团留下一个排掩护,余下的部队向西转移。

战斗一直延续到第二天早晨。

同期声(唐如浴)我们一直跑到几十里外的铁果门才歇下来,上午10点左右,我们突然听到东北地区方向枪声密集,机关枪火力很猛,知道打大仗了。

枪声是从双甸区的耙齿凌方向传过来的。

同期声(李世和,79岁,退休教师,时任地方儿童团宣教部部长):耙齿凌是一块南北1.5华里,东西2华里的地方,因一条河从这里弯了九道弯,形成了18个齿,地貌形似老牛拉着耕地的耙齿,所以我们称为“耙齿凌”。

狂傲的加藤做梦也没有想到,偷袭地方武装时会遇上克星——百胜将军粟裕派出的专杀鬼子的一师三旅七团。七团消灭日寇,屡立战功,被新四军陈毅军长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警卫第3师第13团”称号。

同期声(秦镜,92岁,原山东济南军区67军副军长,时任新四军一师三旅七团一营副营长兼教导队队长):6月22日上午,部队行到耙齿凌时,听到两声枪响,一个民兵来报告,说,哎呀不得了,有好多鬼子,团里的侦察员也来报告,说,东南方向来了鬼子,还捉了几个人。

秦镜所在的一师三旅七团正是奉粟裕的命令,6月20日从东台市出发,返回苏中四分区的作战部队。部队以梯队方式行军,一营为右梯队,团部率二、三营为左梯队,以三营为前卫、二营殿后,团本部和教导队在中间。

同期声(秦镜):南北有一条干沟,对面芦苇荡里,看见鬼子手里拿着刀,明晃晃的,只有一、二百米和我们团部相遇了。三营在前面已经跑过去了,情况好不危险。

加藤也发现了七团,但他还是以为是县警卫团,命令日伪军正面进攻,同时派出两个小队日军从左右两侧试图包围我军。一刹那间,机关枪M-1榴弹发射器向七团团部狂轰乱炸,弹片如雨点飞溅,硝烟弥漫,沟堤很快就被吞没了。当时团部机关就在一座独立的农家房屋内,敌人一旦冲上来,后果不堪设想。

七团虽有三千人,但中间的团部机关只有不足200人,前面的三营和后面的二营、一营距团部还有一定距离,有战斗力的就是团教导队100多人,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副团长张云龙当机立断下命令,打!命令团一营副营长兼教导队队长秦镜迎头阻击敌人。

秦镜,19岁就参加革命,当过游击队长、特务连长、警卫营长,身材高大的他,战斗勇猛,长得一脸络腮胡子,拔出驳壳枪。大喝一声:“跟我来”,就带着教导队100多名战士冲了上去。

同期声(秦镜):干沟南边有一大坟包,我命令二排占领大坟包,鬼子也看见了,也要占领,与鬼子遭遇了,就拚刺刀

这是一场恶战,敌人气势汹汹迎上来,他们光着脑壳,露着胸膛,“哇哇”乱叫,教导队100多名勇士,虎胆虎威,100多把刺刀,寒光闪闪。太阳像个火球一样熏烤着干旱的土地,旷野上刀光闪动,尘土飞扬,只听见战士的喊杀声和双方刺刀嘁嘁喀喀的响声,

同期声(秦镜):教导队都是老兵、骨干,人厉害,但枪孬,不是好枪,鬼子后面的部队又来了30多个,非常紧张。

就在危急关头,二营六连赶到,投入战斗,连长彭加兴一马当先,杀得鬼子“嗷嗷”叫,鬼子的嚣张气焰被打下去了。加藤率残部向后逃窜,连长彭加兴奋勇直追,不料被狗急跳墙的加藤回头打了一冷枪,不幸光荣牺牲。团部司号员黄七接过连长的驳壳枪一跃挺身而出,追上鬼子,连刺两个鬼子,在拼刺第三个鬼子时,胸部被另一个鬼子刺中,当场壮丽牺牲。

在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的时候,已走过耙齿凌的三营听到团部方向密集的枪声,知道遭遇了敌人,立即回身驰援耙齿凌,副营长吴景安带领一个班冲在最前面,半途正好与从左侧准备包抄团部的日伪军相遇,狭路相逢,勇者胜,吴景安和他的战友,以一当十,跟日伪军展开了殊死的肉搏战,打得日伪军魂飞魄散,不料一颗罪恶的子弹打中了吴景安的胸膛,鲜血顿时涌出来,吴景安捂着伤口,仍然指挥战斗,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斗十分惨烈,全班战士也全部壮丽牺牲,直至后续部队赶上,全歼了这股敌人。

同期声(秦镜):吴景安是老红军,战斗前我还和他说,到我家乡启东市我请你客,关键是我们都不要死了。我们还把各自手中因为路滑而当手杖用的两根竹棍互换作为纪念品。

在三营与左派敌人交战时,一营也与右派包抄的鬼子交上了火,在车桥战役中被誉为“飞将军”的战斗英雄三连班长陈福田冲入敌阵,一人单挑三个鬼子,不到两三分钟,第一个鬼子胸膛穿了洞、第二个鬼子脑袋开了花,第三个鬼子见势不妙,放弃了武道士的尊严慌忙开枪,就在敌人的子弹击中陈福田的刹那间,陈福田的刺刀也刺进鬼子的胸膛。

彭德清团长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是这样描述这场围歼战的:围歼的机会来了,三营掉转“龙头”吃掉向东北地区前进的一个小队;一营卷起“龙尾”,把向西南方向进行的一个小队裹住;中间是教导队这条硬棒的“龙身”,把敌人顶在干沟边上,“沧龙”斩“毒蛇”。

500多个日伪军被分割成三段,处于七团的反包围之中,加藤如丧家之犬,带着五个日本兵仓皇逃跑,彭德清团长从望远镜里看得一清二楚,热血直往上涌,命令秦镜立刻去追。

同期声(秦镜):我听见团长对我说,大个子,你去,我想也没有想,抓起几颗手榴弹,又从一排长手中抢过枪,也没有想到带几个战士,就冲上前去。一直追到只隔一条河,鬼子向我扔手榴弹,我也向他们扔手榴弹,有三个鬼子被炸伤,跑不了了,我看见他们往旁边着火的草棚里面爬去,原来是加藤中队长指挥的,命令他们自尽。我继续向西追,追到一颗树后,加藤突然从树左边跳出,用指挥刀向我劈来,我用枪一挡,和他展开了白刃战,来回有30多回合,加藤已经招架不住了,想到被他放冷枪杀害的彭加兴连长,我浑身全是力气,加藤这时后退一大步,拔出手枪准备向我放冷枪,我心里骂了一声,狗娘养的,端起枪就扣动了板机,比加藤快了0.01秒,一枪打中他的眉心。

耙齿凌战斗,七团与日华北治安军500余人恶战3小时,全歼日军加藤大尉以下130余人、伪军200多人,俘日军14人、伪军200余人。打出了我军的军威,挫败了日寇不可一世的傲气,我军也有93名战士光荣牺牲,长眠这块红色的土地。

这是一份保存完整的记录日军被俘后感想的档案,我们来看一看:

兵长 坂本清说:“经过战斗后,我才知道了新四军战术的巧妙。”

上等兵 市村一郎说:“新四军投掷手榴弹的准确,使得日本军颇棘手,毫无办法。”

上等兵 井口政吉说:“在日本军队里总说,八路军新四军是土匪部队,我到了新四军以后,才知道是胡说八道,我打算以后和新四军的同志站在一道。”

同期声(钱德森,64岁,原景安乡副乡长):小时候就听我父亲讲,耙齿凌战斗非常惨烈,我父亲后来参加打扫战场时,看到沟边上、河坎边、坟场内到处是鬼子的尸体,有一幢草屋已烧成灰烬,屋内堆满了烧焦的鬼子尸体的残骸。有一个战士后背上插着一把三八刺刀,两着手却死死地卡着身下一个鬼子的喉咙,嘴里还含着鬼子的一只耳朵。

耙齿凌战斗,也是军民联手奋勇抗击日寇的一次战斗。

同期声(李世和):战斗打响后,地方地方武装、农救会、妇救会,还有我们儿童团也参加了战斗,救伤员、抓俘虏、为战士送水送饭,村里的妇抗委员康桂英与一民兵抬伤员过河口时,发现渡船不在,就抬着担架涉水而过;民兵中队长石宗发现一个日寇和两个华北治安军向斜桥方向逃跑,立刻带领民兵冲过去抓他们,在草丛中将两个伪军俘虏,没想到被躲在小桥边上的日寇打冷枪打中光荣牺牲,日寇当即也被民兵用手榴弹炸死。

同期声(秦镜)要感谢地方政府,我们牺牲了93名战友,有近200名战士受伤,我们没有准备,是当地老百姓掩埋烈士,用门板抬伤员,自愿来,四人一组,有近800名群众和我们跑了三天三夜,将伤员抬到东台后方医院,感情深,我死后我也要把骨灰葬在这里,还要和战友在一起。

耙齿凌大捷,有力地打击了日伪“扩展清乡”的阴谋。粟裕司令员通令嘉奖。苏中四分区反清乡斗争,是在河网交错,既无屏障可依又不能挖地道的江海平原上进行的,这在全国其它各个根据地中是少见的,这是一部壮丽史诗,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抗战结束后,耙齿凌战斗收入新四军抗日战争史册。

半个世纪过去了,耙齿凌血战仍然深深烙印在如东县人民的脑海里,为了纪念和缅怀吴景安和他的战友,党和政府在烈士血染的土地上建起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烈士小学,将耙齿凌所在乡命名为景安乡。

走进耙齿凌烈士纪念馆,松柏翠柏、红花绿草、碑文雕塑、假山石壁点缀其间,错落有致。身临其境,犹如步入了一处庄严肃穆的圣洁之地。耙齿凌纪念碑设计独到,碑身造型由七把明晃晃的刺刀组成,刺破青天未残,寓意光荣的一师三旅七团精神浩气长存,与日月同辉。

巍巍丰碑,浩浩长廊,寂寂展厅,把一部辉煌而浩瀚的历史浓缩为新时期“厚德笃行,扶海越江”不朽的如东县精神。93名和不知名的革命先烈,在九泉之下可以欣慰地笑了,勤劳智慧勇敢的如东人民正高举着你们的旗帜,向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高歌猛进。

天地之间,浩气长存,英雄不朽,祖国万岁!

参考资料

"中华英烈网".中华英烈网.2023-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