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历代乐论选

中国历代乐论选

《中国历代乐论选》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赛

正文

《中国历代乐论选》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共建的音乐学基础课程。

《中国历代乐论选》教材由杨赛、杨和平孙晓辉喻意志康瑞军、黄虎、齐江、冯雷共同编,系一部我国古代乐理作品选集。在材料的选编上,我们力图使乐论的编撰有利于体现中国音乐理论发展的基本面貌和历史规律。为了体现这一宗旨,我们把历代乐论家代表性的观点与产生了争议的观点尽量选出来,以便读者能从中探索到中国古代乐论发展的线索。对于所选各篇,我们做了两项工作。其一是注释,其二是述评。注释的目的在于解释词句,疏通文义。述评的目的在于说明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范畴,以及其在音乐理论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这本乐论选是作为教材使用的。教师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作一些取舍,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层次和特点重点讲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顺着书中的线索搜集、整理、分析一些史料,更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教材即将出版。

《中国历代乐论选》课程已经纳入上海音乐学院新编定的高等音乐学院课程标准中。

《中国历代乐论选》

课程标准

上海音乐学院 杨赛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

课程性质:本课程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和层次,分级组织教学。本课程为音乐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艺术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

课程价值:《中国历代乐论选》课程精选先秦清代具有代表性、争议性的乐论原文进行阐释、考证、辨析,以提高学生阅读、研习中国古代乐论文献的能力和融汇中西音乐文化的能力,对完善音乐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引导学生科学细读中国历代典范的乐论作品,并将之还原到特定的音乐背景与人文背景中,理解其深刻内涵,进行中西音乐文化对话,并实现传统乐论的现代转换,养成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分两个阶段实施教学,一个阶段为一个学期,共一个学年:

第一期:先秦两汉乐论

第二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乐论。

根据专业不同,本课程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级:掌握中国历代乐论的基本情况,理解重要的乐论范畴;

第二级:掌握中国历代乐论的发展,掌握中国乐论体系,了解中国乐论的音乐背景和文化背景;

第三级:能对中国历代乐论的基本问题考辨,能运用中国乐论参与中西音乐文化的对话,能自觉运用中国乐论参与现代艺术的创作和传播。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

检索中国历代乐论的知识;

科学地细读与理解中国历代乐论的知识;

考辩中国历代乐论的知识;

与中国历代乐论相关的音乐背景、文化背景和乐论家的知识;

中国历代乐论发展的知识。

能力:

正确理解中国历代乐论的能力;

深入挖掘中国乐论思想内涵的能力;

自觉运用中国传统乐论进行音乐创作和传播的能力;

运用中国乐论和西方乐论进行对话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

识辨繁体字,通假字,掌握古代乐论中常用的语法和修辞;

将乐论置于特定的文本语境、音乐语境和文化语境中进行细读;

对乐论进行评析;

背诵经典的乐论作品;

在音乐创作和传播中灵活运用中国古代乐论。

方法:

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依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对乐论进行文本细读;

文化解读法:将古代文论还原到乐论家的思想体系和当时的音乐状况和文化生活之中进行理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在某一范围内进行讨论;

辨析法:组织学生对就中国乐论中有争议的重要观点进行辨析、辩论;

现代阐发法:引导学生将古代乐论进行科学的现代美学的阐发;

纵横比较法:引导学生将乐论放到中国乐论发展史中,放到世界乐论思想中进行比较;

论文写作法:要求学生将平日学习、讨论中国古代乐论的心得写一篇学期小论文和一篇学年论文。

(三)审美判断与价值观

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自觉运用中国音乐艺术理论指导音乐创作、传播和交流,养成求真务实、承前启后的学风和搜炼古今、极目天下的气度。

三、内容标准

(一)课程内容的级别界分

本科阶段:音乐学专业修完全三级,音乐教育专业修完第一、第二级,艺术管理专业修完第一级;

研究生阶段:侧重于第三级的研读与生发。

(二)课程内容分级与标准

第一级:

1、掌握中国乐论的基本情况: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杂家重要乐论、以及各个阶段的基本内容;

2、理解重要的乐论范畴:乐而不淫,大音希声,乐者乐也,礼外乐内,与民同乐,今之乐犹古之乐,非乐,声无哀乐等;

第二级:

1、掌握中国历代乐论发展各个时期的基本面貌。先秦时期是中国乐论的发韧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礼乐原范畴和学术争论,决定了中国乐论的基本框架与范围;汉代是中国乐论系统化时期,《乐记》、《史记·乐论》对先秦时期尚处于自由状态分布的礼乐范畴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较为纯粹、系统的礼乐理论体系;魏晋时期是中国乐论丰富和转变时期,嵇康陶渊明等继先秦诸家之后,对礼乐理论范畴体系中的一些基本命题进行了否定;隋唐以后是中国乐论的发展时期,礼乐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遭到不平则鸣、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等范畴的挑战;近现代时期是中西乐论对话和中国现代音乐新生时期。

2、掌握中国乐论体系。中国乐论包括“感觉与感知(声)——序化与象征(音)——礼乐制度(乐yuè)——宇宙哲学(和)——生命体验(乐lè)”五层结构。《乐记》中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即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是音乐的基本手段和材料,《乐记》说:“声者,乐之象也”。声具有物理属性,这是中国乐论的第一层。《乐记》中说:“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又说:“声成文,谓之音”。“变成方”、“声成文”,都是文之以礼乐的意思,是将自然音响序化、体系化、象征化,并用金、石、丝、竹等乐器表现出来。这个音,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感叹和摹拟了,它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生活的印记,这是中国乐论的第二层。《乐记》中说:“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又说:“乐者,所以象德也”,“德音之谓乐”。可见,这个乐不同于我们今天在音乐厅里听到的音乐。音乐厅里的音乐,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是一种审美关系。《论语·阳货》中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已经超出审判关系的范围,凝固为一种政治伦理关系,这就是礼乐制度。这是中国乐论的第三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乐》乐所立,故长于和。”和广泛辐射到中国音乐美学各个层次。“声一无听”,各种不同的音响要相互调和,这是物理音响之和。“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审一定和”,这是器乐之和。“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 ,这是政治之和。“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和是中国乐论的第四层。“乐者,乐也”,中国古代乐论中,乐总是与人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并顺于成章地构筑起一个价值系统与行为规范,人与神、器物与制度、观念与哲学,情感与养成合而为一,构成了浑然一体的中国乐论的理论大厦。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无数的理论家前赴后继地参与了这一体系的构建,这是世界乐论史上独一无二的伟迹。

3、了解中国乐论的音乐背景和文化背景。将中国乐论的产生和生发与置于中国音乐的产生和传播中进行考察,将中国乐论的基本美学思想置于中国哲学中进行考察。

第三级:

1、对中国历代乐论的基本问题考辨。雅乐与俗乐,古乐与今乐,心音对应论,大音希声论,声无哀乐论,礼别异乐合同等。

2、能运用中国乐论参与中西音乐文化的对话。将中国乐论的范畴、体系、思想与西方乐论进行比较,形成普世性的音乐观念和全球化的学术视野。

3、能自觉运用中国乐论参与现代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从近现代中国乐论转型入手,探讨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开展音乐批评,将有人文积淀,历史积淀与民族审美意蕴的音乐事业推向深入,推动民族音乐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的建议

建议本院联合全国各大音乐学院,统编一部中国古代乐论作品选集——《中国历代乐论选》。在材料的选编上,该教材应力图使乐论的编撰有利于体现中国乐论发展的基本面貌和历史规律,将历代乐论家代表性的观点与产生了争议的观点尽量选出来,以便读者能从中探索到中国古代乐论发展的线索。对于所选各篇,应做三项工作。其一是注释,其二是述评,其三是参考。注释的目的在于解释词句,疏通文义。述评的目的在于说明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范畴,以及其在乐论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参考部分则将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材料按历史顺序排列出来,给读者提供一些理论线索。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编写一部规范的、高质量的、经得起考验的教材;建立一个供学习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探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争取用两年的时间建设为上海音乐学院特色课程;用三年时间建设为上海市精品课程;用五年的时间建设为全国精品课程。

该课程将与《中国古历代音乐作品选》,《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中国音乐史料学》,《中国音乐史》等其他传统音乐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基础扎实,层次分明,互相补充的中国音乐学体系。

(三)教学建议

小班授课,理论课程的教学用小班,便于组织讨论,集中学生的精力,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讨论与交流,按照新的学习力理论,学习的效果不在于老师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参与程度,交流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保存。

圆桌模式,这样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更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集中辩析与辩论,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第三级学习中尝试引入轮流导生制,让学生轮流做老师,直接指导一小节的课堂教学;

改纸面考试为论文写作。

(四)教学评价

教师每节课后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表现进行点评,每学期对学生的学期小论文和学年论文进行眉批,尾批和旁批,直接反馈给学生,指导学生改进学习。

学生每节课后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当堂反馈,以利于教师改进教学。

教师组织学生对同学的观点、发言进行评析,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启发与进步。

教师将平时考评结果向班主任和辅导员反馈。

开辟网络渠道,全面、客观、周知地展示教与学的成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