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缩砂蔤

缩砂蔤

缩砂(Amomum xanthioides),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竹秆直立。叶互生,披针形,亮绿色。别名砂仁,绿壳砂。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根茎圆柱形,横走,细小有节,节上有筒状的膜质鳞片,棕色。茎直立。叶2列,无柄;叶片狭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4~4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呈尾状或急尖,基部渐狭,全缘,上面光滑,下面被微毛或脱落;叶鞘开放,抱茎;叶舌短小,淡棕色。花茎由根茎抽出,被细柔毛,具有鳞片叶,淡棕色;穗状花序球形,疏松;苞片长椭圆形,光滑膜质;小苞片管状,顶端2裂,胶质;花萼营状,长约1.6厘米,先端3浅裂,裂片近于三角形;花冠管细,长约1.8厘米,3裂,裂片长圆形,白色,先端兜状;唇瓣倒卵状至匙形,白色,中部具有淡黄色及红色的斑点,先端有不整齐缺刻,基部具爪,侧生退化雄蕊呈细小的乳状凸起;雄蕊1,花药光滑,药隔附属物3裂,两侧裂片细小,中央裂片宽大而反卷,花丝扁短;子房下位,球形,有细毛,3室,每室胚珠多数,花柱细长,基部具2~3枚蜜腺,柱头近球形。蒴果,近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5厘米,具刺状凸起,熟时棕红色。种子多数,芳香。花期3~6月。果期6~9月。

生长环境

缩砂蔤为热带亚热带季雨林植物,多栽培或野生于海拔100-500米,有一定荫蔽的山谷或溪流沟旁。植地表层深厚疏松,腐殖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一般为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质壤土。地势为三面环山,一面空旷,地形呈簸箕形的坡地,坡度15-30°;云南省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米处。植被一般为阔叶常绿林或落叶林。上层树种有楹树、小叶麻洛树(山黄麻);下层树种有白对叶榕、红牛奶树、水东哥(白饭树)、白灰毛豆香蕉树等。海南缩砂蔤则多栽培于房前屋后或村边有一定荫蔽处。

分布范围

缩砂蔤分砂仁,绿壳砂,海南砂等。

阳春砂主要分布于广东、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福建省亦有分布,多为栽培。主产于广东阳春、高州市信宜市广宁县封开县、新兴、云浮市丰顺县佛冈县;云南腊、勐海县;云南马关、芒市瑞丽市;广西防城、武鸣区隆安县百色市扶绥县、灵山、钦州市长泰区同安区永春县;四川合江、青神县、宜宾、雷波县;贵州沿河、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亦产。广东阳春、信宜、高州产量大,质量好。

绿壳砂主产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广宁及广西亦有少量分布。

海南省砂家野皆有。主产于海南澄迈、崖县,博白县陆川县

红壳砂仁和矮砂仁主产于云南省;细砂仁主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采收及加工

缩砂蔤果实成熟期各地不同,一般于8月中、下旬采收。采收后,可采用焙干法或晒干法进行加工。焙干法包括杀青、压实、复1、采收 :缩砂蔤果实成熟期各地不同。一般于8月中、下旬,当果实表面颜色由红紫变为红褐色,果肉呈荔枝肉状,种子红褐色,嚼之有浓烈的辛辣味时采收。其成品生干比率可达23-25%。采收时,山区自下而上进行,平原则分采摘。用小刀或剪刀剪下果穗,收果后再剪去过长的果序柄,将鲜果分2级,再进行加工。采收时注意:切勿手扯果穗,以防扯伤匍匐茎的表皮;不要压倒植株和踩伤匍匐茎。

2、加工:(1)焙干法:分杀青、压实、复火3个加工工序。杀青,将鲜果放入培筛约10厘米厚,摊平,置于炉上,盖上湿麻袋,炉内加湿谷壳发烟烘熏24小时。压实,待果实收缩变软时,装入竹箩或麻袋中,轻压一夜,使果皮与种子贴紧。复火,压实的果实再放焙筛上摊平,置于炉上,用炭火烘焙,经常翻动。在70℃以下,烘约6小时,晾干后包装。(2)晒干法:分杀青和晒干2个工序。一般用木桶(称杀青木桶),每桶盛砂仁50公斤左右。加工时,将杀青木桶,置于熏烟灶上,装入砂仁,用湿麻袋盖密桶口,升火熏烟,至砂仁"发汗"(即果皮布满小水珠)时,取出摊放在竹筛或晒场上晒干。此法较简单,灵活,可分散加工;但时间较长,效率低,成品果质量差。

储藏养护

缩砂蔤用双层麻袋包装,每件35公斤左右。贮于阴凉干燥处,商品安全水分10-12%。

本品易虫蛀,受潮生霉,久存泛油。染霉品表面可见菌丝;泛油后,色泽加深,表面呈油样物,种子团粘手,易散碎,泛油与生霉相拌发生,并互相影响。危害的仓虫有小圆皮、大谷盗、烟草甲等,多蛀蚀种子团的纵薄膜隔及果皮,使其散碎。

储藏期间,多用密封抽氧充氮(或二氧化碳)养护。

小件可在包装内置生石灰、无水氯化钙等吸潮。轻度吸潮或生霉、虫蛀品,可摊晾,忌曝晒。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