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2中型坦克是在59-1坦克和中国第二代主战坦克的研制同时,1980年开始进行对59-1坦克改进设计的坦克,改进后的坦克称为59-2式中型坦克,产品代号为WZ120B,英文:Type 59 Medium Tank。其改进的重点是火炮、电台和灭火抑爆系统,在火力、通信和对二次效应防护方面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如美国的M-60A2、德国的“豹”1、苏联的T-72等坦克)。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除继续采用在59-1式中型坦克改进中获得成功的12项技术外,其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项技术,即105毫米坦克炮、VRC-8000电台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使59-2式坦克的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一种战斗坦克。

仿制历程

1949年9月,人民装甲兵创建初期,装备的坦克是从国民党军手里缴获的美制和日制坦克,数量只有375辆。由于这些坦克型号繁多、性能落伍,而且零备件缺乏,难以满足装甲兵作战和训练的需要。从现实情况出发,中国决定首先从苏联购买坦克以应部队急需。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加快了中国引进苏制坦克的步伐。1950年11月,中国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SU-122自行火炮。1951-1955年期间,又相继从苏联购进47个坦克及自行火炮团的装备。

T-34中型坦克和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研制和生产的,但由于性能优异,所以在50年代初仍然属于世界先进坦克之列。这些苏制坦克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让人民装甲兵告别了“万国牌”坦克的历史,部队装备首次实现制式化。

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号T-54A的样车。T-54坦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坦克之一。它的成功引进,使人民装甲兵的坦克装备技术水平首次与世界同步。

中国对T-54和T-54A的性能是感到比较满意的,但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单纯依赖外购来满足部队装备要求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也不符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为了发展自己的坦克工业和培养技术人才,中国决定以T-54A为基础进行仿制生产。为此,中国要求苏联提供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并于1956年4月动工建设国内第一家坦克制造厂(617厂)。

1957-1958年,617厂主要进行设计研究、翻译图纸、工艺技术文件;1958年底,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国产T-54A 开下了流水线。到 1959年,617厂已经可以完全独立生产T-54A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首批国产的32 辆T-54A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阅兵,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也是国产坦克首次向公众亮相。1959年底,国产T-54A被正式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生产厂家命名为WZ120)。59式坦克的问世,宣告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彻底终结。中国的坦克工业发展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历史

相关部门于1979年开始进行相应技术准备,并决定采用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结合国内成熟的科研成果,再度改进59式中型坦克。1980年,开始进行改进设计,改进后的坦克称为59-2式中型坦克,产品代号为WZl20B。其改进的重点是火炮、电台和灭火抑爆系统,以使其在火力、通信和对二次效应防护方面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如美国的M60A2、德国的“豹”1、苏联的T-72等坦克)。1980年3月,试制出两辆样车,其中一辆为战斗坦克,另一辆为指挥坦克。同年4月,对两辆样车进行了多项战技性能试验。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改进设计方案,增加了转向液压助力操纵装置、动力室自动灭火装置等项目,并于1981年改装出1辆样车,同年4月完成了图纸和技术文件的整理工作。随后,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1984年,59-2式中型坦克正式定型。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除继续采用在59-1式中型坦克改进中获得成功的12项技术外,其最大的“亮点”是采用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项技术,即105毫米坦克炮、VRC-8000电台和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使59-2式坦克的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一种战斗坦克。

首先看看79式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和相应的弹药。59-2中型坦克安装的105毫米线膛坦克炮,是从国外引进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标准坦克炮,弹药为北约标准定装式弹药,弹药种类为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其中,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初速达到1600米/秒以上,是一种技术先进、威力大、性能优良的坦克炮。在1982年爆发的以黎战争中,以军装北约标准105毫米坦克炮的“梅卡瓦”1主战坦克,击毁了众多阿方的T-72坦克,就足以说明这种炮的威力。它是一种线膛坦克炮,抽气装置装在身管中部,而国产100毫米线膛炮抽气装置装在炮口处。59-2式坦克的弹药基数由34发增加到38发。由于弹药基数增大,59-2式坦克的炮弹布置也作了相应调整:在战斗室车体左侧甲板上增加3发,车体右侧甲板上增至2发,其余位置不变。

再看看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从国外引进的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配有高灵敏度的光学探测器和微处理机系统,具有两次抑爆和四次灭火功能,能在10毫秒内自动探测出侵入车内的破甲弹高能射流并发出控制信号,启动灭火瓶在60毫秒内实现抑爆,从而防止了坦克中弹后的二次效应对车辆和乘员的伤害。

最后看看VRC-8000型坦克电台。VRC-8000型坦克电台,是一种跳频、可加密多信道坦克战术通信电台,是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坦克战术通信电台。它具有通过跳频摆脱敌方电子干扰、对通信内容自动进行加密、并具有两千多个波道供选择和变换的性能优良的电台。它采用了频率合成技术,电台内装有微处理机,可预置10个波道,可便利地转换功率,通信距离达到35千米(59坦克所装A-220电台,通信距离为16千米)。59-2坦克安装这种电台后,使其通信对抗能力、通信保密能力等大幅度提高。

59-2式中型坦克的改进成功,使老59式中型坦克真正焕发了青春活力,它标志着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技术上说,59-2坦克也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第一种实装到部队并能与国外二代坦克在火力上相抗衡的坦克,它是第一种通信能力与当时世界水平差距不大的国产坦克。

主要战技性能

战斗全重:36.2吨

乘员:4人

车长(炮向前):9.235米

车宽(带裙板):3.270米

车高(至炮塔顶):2.218米

单位功率:10.6千瓦/吨

单位压力:79.6千帕

最大速度:50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540千米

主要武器:105毫米线膛坦克炮

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7.62毫米并列机枪、7.62毫米航向机枪

弹药基数:105毫米炮弹38发、12.7毫米机枪弹500发、7.62毫米机枪弹3000发

装甲类型:炮塔钢铸造装甲、车体钢装甲板

展望

几十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的科研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逐渐摆脱单纯仿制的发展模式,实现了我国坦克从仿研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跨越。

从99A到外贸型VT-4主战坦克、VT-5坦克甚至到今后更多的最新型坦克,国产坦克的M113装甲运兵车印迹注定会更远、更新。这种印迹的前伸,既是59式坦克所凝聚的精神的前伸,也是我国坦克研发科技工作者初心的前伸。

参考资料

《坦克装甲车辆》披露59式坦克改进计划.新浪网.2024-08-19

苏式坦克的传奇经典——T-72主战坦克.光明网.2024-08-19

中国59式改进型中型坦克.新浪网.2024-08-19

59式坦克:铁骑纵横六十年.中国军网.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