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

历史沿革

单位前身

• 国家气象中心通信台

1950年3月,成立中央气象台通信队。

1960年12月,改为中央气象台通信台。

1973年7月,启用北京市气象通讯枢纽系统。

1991年4月,改为国家气象中心通信台。

• 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中心

1952年5月,成立联合资料室。

1958年4月,改为气象资料研究室。

1963年8月,改为气候资料室。

1985年8月,启用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

1988年9月,启用WDCD-D气象学分中心。

1991年4月,改为国家气象中心气候应用室。

1998年1月,改为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中心。

• 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

2000年7月,成立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

合并之后

2004年7月,国家气象中心通信台、国家气象中心气候资料中心、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合并成立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

2005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2012年4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同意,成立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中心,与国家气象中国专利信息中心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2014年8月,中国气象局电子政务管理职能调整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发展条件

机构设置

据2019年4月中心官网资料显示,中心下辖6个职能处室和7个业务单位,承担着国家气象业务内网、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气象数据网)、中国工程院工程知识中心气象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系统等服务平台建设工作。

职能处室:办公室、业务科技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党委办公室(监察审计室)、退休干部办公室、运行监控室、高性能计算室、资料服务室、气象数据研究室、电子政务处、系统工程室、业务与园区电讯保障室。

业务单位:运行监控室、高性能计算室、资料服务室、气象数据研究室、电子政务处、系统工程室、业务与园区电讯保障室。

硬件设施

据2019年4月中心官网资料显示,中心可提供742台虚拟机、3.4PB共享存储、90节点分分布式计算/数据库物理服务器,广泛支撑MICAPS4、CIPAS2.0、MESIS、ASOM2.0、气象业务数据网等286个业务、科研应用。

中心建有大数据云平台和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天镜),大数据云平台由1国家中心+1备份中心+31省级节点+1公共云节点组成;天镜采用elasticsearchCassandra分布式数据存储、Spark计算框架、Kafka高吞吐队列Redis分布式缓存、微服务等大数据技术架构,以及自动化运维和移动运维技术,日志处理存储峰值可达50000条/秒,业务系统告警从采集到发布在30秒以内,能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

学术资源

• 档案资源

据2019年4月中心官网资料显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承担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馆的任务职责,是中国气象档案资料信息资源中心,是国家专业档案馆之一。拥有在线存储能力3.4PB(含NAS、GPFS等各类磁盘阵列),近线存储能力2.7PB(磁带库中磁带存储量),以及离线磁带和光盘存储数据量5.9PB(含数据归档、高性能计算备份等)。

档案馆馆藏纸质气象档案资料1110卷12.8万册约共计4400万页、缩微胶卷1900余卷、缩微平片约10万张,包括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珍贵档案306卷、1.3万册约共计176万页。其中,档案馆存有北京市(1841年始)、徐家汇(1872年始)等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长序列器测资料。

• 数据资源

据2019年4月中心官网资料显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收集管理国内外各类气象数据近17PB,数据增量近4PB/年,依托全国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对气象预报预测、防灾减灾、公共服务等提供气象数据支持,年服务量超过1.3PB。

建设成就

体系建设

据2019年4月中心官网资料显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牵头建设了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体系框架包括总体标准、数据资源标准、基础设施资源标准、信息平台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6个标准分体系。气象信息化标准明细表含标准条目共计244项,覆盖了气象信息业务全流程。

数据服务

国家气象业务内网是气象系统内部统一的气象业务产品和业务管理信息综合服务门户系统。据2019年4月中心官网资料显示,国家气象业务内网已形成了包括网站门户、移动客户端、微信企业号在内的多平台入口,涵盖探测、气候、天气等产品2300种,在线资源超过30TB,专栏150个,国家级和省级核心业务用户超过1.2万人。

国家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国气象数据网)是首批经科技部、财政部认定的23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据2019年4月中心官网资料显示,中国气象数据网累计用户数超过20万人,服务用户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年用户访问量约1.2亿人次,年数据订单量突破百万。2000余家科研教育机构和近600家企业通过中国气象数据网进行科研创新和深度挖掘。建设成果经科技部推荐入选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

电子政务

据2019年4月中心官网资料显示,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纵向已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气象部门全面上线,用户范围覆盖全国气象部门在职职工;横向相继建设52个政务管理应用子系统。截至2018年3月31日,系统注册用户72042,各级公文收发总数达410余万件,发布信息142万条,电子期刊9792期,点击量超过43万次。

按照“外网受理、内网审批、外网反馈”的方式,满足气象部门全部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受理、审批、办结、回复的全流程服务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截至2018年3月31日,用户数量5263个,受理件数1824个,已办结1402个。

参考资料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2022-08-11

历史沿革.data.cma.cn.2020-01-07

发展条件.data.cma.cn.20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