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七堂伽蓝

七堂伽蓝

七堂伽蓝是指具有七种主要堂宇的大型寺院。这一术语最初指的是具备七种堂宇的寺院,后来被广泛用于描述堂宇齐备的大寺院。

历史渊源

七堂伽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据《南海寄归传》记载,印度那烂陀精舍拥有八个院落和三百个房间。在中国,五台山五台山竹林寺和大华严寺分别有六个和十二个院落。这些例子表明,七堂伽蓝并不局限于七个堂宇的数量,而是指寺院的主要堂宇。在日本,七堂伽蓝的概念可能起源于江户时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宗教宗派的发展,七堂伽蓝的种类和配置发生了变化,其名称也随之改变。日本最早的伽蓝建筑之一是位于飞鸟时代的法隆寺,其布局体现了百济式的七堂伽蓝风格。到了奈良时代,七堂伽蓝的布局受到了天宝的影响,形成了唐式七堂伽蓝。而在镰仓时代,禅宗的七堂伽蓝则是按照中国宋代的伽蓝配置建造的,这种布局被视为人体的象征。此外,不同的宗派还有各自的特殊堂塔,如黄檗宗的七堂伽蓝包括了本堂、禅堂、斋堂、祖师堂、伽蓝堂、鼓楼和钟楼。

七堂堂宇

对于日本的七堂伽蓝,有两个文献提供了详细的堂宇列表。《容斋随笔-》卷二十提到了真言、禅宗和唐样的七堂伽蓝的堂宇名称。而《本阿弥行状记》卷下则列举了禅宗、法相、天台和真言的七堂伽蓝的堂宇名称。这些堂宇的命名和功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宗教文化的特征。

参考资料

“七堂伽蓝”制: 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模式.网易.2024-11-08

中国佛寺建筑的结构与特色.中国佛学院.2024-11-08

袁牧 | “伽蓝七堂”之疑.搜狐网.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