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边蒲桃(学名:Syzygium forrestii Merr. et Perry)是桃金娘科蒲桃属乔木,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乔木,高10米;嫩枝压扁或略有棱,粗约2毫米,干后黑褐色。叶片革质,椭圆形,长6-11厘米,宽2.5-4厘米,两端狭窄,先端渐尖,尖尾长1-2.5厘米而有一钝头,基部楔形,上面有稀疏腺点,侧脉多而密,在下面略突起,离边缘0.5-1毫米处结合成边脉;叶柄长12-18毫米。

圆锥花序腋生或生于枝顶叶腋,多花,长3-8厘米,次级花序轴长0.5-3厘米;花蕾近于无柄,长5毫米,先端球形,宽3.5毫米,急剧收缩成极短而厚的柄;萼齿不明显;花瓣连成帽状或分离;雄蕊长6毫米,花药椭圆形,长0.6毫米,顶端有腺状突起。果实椭圆状卵形,长约8毫米,宽6毫米。

产地生境

滇边蒲桃分布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流域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在云南分布于泸水市盈江县瑞丽市、澜沧、勐海县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双柏县,生长于海拔800-1800(2100-2400)米的河谷或山坡常绿阔叶林。

繁殖方法

种子细小,宜采用撒播的方式。播种前用0.1%的高锰酸钾、0.1%的百菌清或0.1%的多菌灵进行苗床消毒,理好播种苗床,苗床的宽度为1-1.2米为宜。每年3月份播种,播种前对种子浸泡消毒(消毒剂同整地)2-3小时,播种后每隔3-5天浇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当幼苗子叶长出后,平均苗高≥3厘米时即可移栽。营养土采用80%的阔叶林下腐殖土、15%的农家有机肥和5%的过磷酸钙混合而成。移栽后每隔1-2天浇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移栽后第15天开始追施1%的尿素营养液,此后每隔20天施1次,移栽1个月后拆除拱棚。移栽2个月后,当平均苗高≥20厘米,地径≥0.2厘米时出圃造林。

栽培

技术

种植季节在7月。植苗时掌握“三埋二踩一提苗”技术要领,将表土打碎回填5-10厘米,把苗木放入塘内扶正,使其根系舒展。再回填细土踏实,用手握住苗木根部慢慢用力向上提起,使苗木根系伸展。最后踏实,再填土比地面高出5-10厘米左右,防止苗木根部积水淹苗。注意不要将心叶埋入土中,以免引起烂心和限制叶片生长。植后3个月内进行查苗、补苗,发现缺苗及时补齐。造林完成后,幼苗的管护是关键环节。为促进苗木生长,采取适度的松土除草措施。幼苗在8月和10月各进行松土除草1次。

病虫防治

病害

炭疽病:初发病时在叶片出现针头大小的病斑,周围有黄色晕环,后扩展成较大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有时可占据半个或大半个叶片,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病更为严重。发现少许病叶,及时摘去烧毁,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育苗期间,可于发病前喷洒波尔多液。发病初期用75%的可湿性粉剂1.25克/升液或70%的炭福美可湿性粉剂2克/升液喷洒植株;也可用10%的过高水分散颗粒剂0.33克/升液喷洒,每隔10天喷1次,连喷3-4次。

虫害

毒蛾科:可于幼虫孵化期,喷90%敌百虫晶体1克/升液,或80%敌敌畏乳油1.25克/升,或50%杀螟松乳油1.25克/升液。

蚜虫:危害幼苗,影响生长,蚜虫危害较重时,用50%马拉松2000倍液喷雾。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无危(LC)。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滇边蒲桃 (diān biān pú táo).植物智.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