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氏牛羚
亨氏牛羚(学名:Beatragus hunteri),又称亨特氏牛羚或亨特氏羚羊,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羚羊物种,分布在肯尼亚和索马里的边境地区。它们是由大型猎人和动物学H.C.V.亨特于1888年首次描述的。亨氏牛羚是Beatragus属中唯一的现存物种,尽管其他物种已知存在于化石记录中。亨氏牛羚生活在肯尼亚的塔纳河和索马里的朱巴河之间的地区。1963年,大约有20只的小群从南加里萨(South Garissa)区被引入肯尼亚东察沃国家公园(Tsavo East National Park)。
体态特征
亨氏牛羚又称为“四眼狷羚”,这是因它们那大型的眶下腺。亨氏牛羚肩高100-125厘米及体重80-118公斤。它们的毛皮是沙褐色的,雄性的毛皮较雌性的为灰,而腹部较浅色及在鼻梁上有白带。颈背有一层非常厚的皮,当耳朵收起时形成一隆起部份。角呈竖琴形及明显是环状角。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的皮毛会变得更加深灰色,角上的褶皱数量也会增加。亨氏牛羚有着用于标记领地的大型黑色眶下腺,因此被称为“四眼羚羊”。它们的眼睛周围有白色眼镜,两眼之间有一个倒置的白色V形标记。角、蹄、乳房、鼻孔、嘴唇和耳尖都是黑色的。雄性和雌性看起来相似,尽管雄性稍微更大,角更粗,皮毛更深。
栖息环境
栖息在干燥的相思树属灌木丛或灌木丛掺杂的短草中,季节性干旱的草原和森林大草原及草原地块的生境中。进食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是因为由于掠食者或其他物种大群的侵入,干旱或草丛过度生长而变得不合适生存。亨氏牛羚活动的最大区域超过100平方千米。
生活习性
亨氏牛羚是群居动物,在清晨和傍晚觅食。族群由2-40只雌羚组成,并由一头雄羚所带领;而5只雄羚亦会组成单身的群族。通常族群不会迁徙,因雄性多是有领地的。当激烈争斗时,雄羚会以膝部蹲下,但在摔跤时则会以四肢站立。为了避免脂肪储存,亨氏牛羚可以长时间不饮水。
由一个具有领地的雄性,几个雌性和它们的幼羚组成。 一群亚成年雄性和一岁的幼羚也会组成羚群。该物种有时会形成大群,规模从15-40只甚至到数百只不等,具体取决于一年中的时间。在此期间,较小的羚群经常在与较大的族群分开之前交换个体。个体之间的这种交换有助于减少较小种群中遗传漂移和近亲繁殖的可能性。
傍晚和清晨是最高强度进食的时间。该物种是选择性的食草动物,依赖于短草。偶尔,也消耗其他禾本科杂草。它们的选择性导致需要追踪草原上新发芽的草及生长过程,如果草长得太长,或者受到其他食草动物的干扰,它们就会迁移到另一个地区。
食用的草类植物包括黍草(黍属 infestum)、海滨马唐(Digitaria rivae)和塞内加尔蟹甲草(Latipes senegalensis)。 还包括马齿苋,直立鸭草(鸭跖草属 erecta)和暗色铁富豆(Tephrosia subtriglor)。
繁殖
雄性之间争夺雌性时,使用眶前腺分泌物和打斗的姿势。雌性也可能通过化学分泌物提示传达其生殖状态。
雄性为争夺雌性而相互竞争和打斗,并通常捍卫自己维持约7-8只雌性的领地。争斗时雄性的姿态包括包括头部下垂,用眼眶前腺体标记草茎,用蹄子刮地面和堆积粪便。雄性之间的激战与打架的姿势不同。认真的战斗在膝盖上进行,而游戏则采用直立的位置。
亨氏牛羚在3-4月的长雨季开始时交配,并在10-11月的短雨季开始时出生。妊娠期通常可持续7-8个月小羚即可出生,一般每胎为一仔,也有双胞胎。雌羚照顾年幼的孩子,这些幼羚出生后不久就能站立和奔跑。产仔期的两周内,产仔的雌性会带着幼仔离开族群。在这段时间内,雌性和雏羚很容易被天敌捕食。当小羚达到一岁状态时,它会离开族群,加入到一岁龄的小族群中去。雌性在2-3岁时开始性成熟,而雄性则要等到3-4岁时。
近种区别
亨氏牛羚是类似于转角牛羚属和狷羚的物种,但可以通过其角形、体形和皮毛颜色来区分它们。亨氏牛羚的体重比转角牛羚和羚更轻,其面部长度没有狷羚那么极端,颅骨的枕骨区域更圆,因此与转角牛羚属的种类更相似。相对于后躯而言,亨氏牛羚的抬高程度不及转角牛羚和狷羚。亨氏牛羚的眼框为白色,而多数羚羊,包括转角牛羚和狷羚,都具有着深色眼框。与这两个物种较暗的皮毛颜色相比,亨氏牛羚具有为均匀的黄棕色和沙褐色的皮毛。亨氏牛羚具有大的眶前腺,也可作为识别特征。
保护状况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极危(CR)。
种群状况
亨氏牛羚是一种极危的动物,野生数目约为500-1200头。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一份文件称,“亨氏牛羚的灭绝将是现代人类历史上非洲大陆哺乳动物属的第一次灭绝。”在20世纪末,亨氏牛羚的数量急剧下降,从20世纪70年代的10,000只降到1995年仅有300只。仅存的亨氏牛羚现被认为处于即将灭绝的危险境地。许多因素导致了亨氏牛羚的数量大幅下降,例如与牛争夺资源、严重的干旱、疾病和盗猎都对亨氏牛羚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为了保护这一物种,1994年亨氏牛羚管理委员会(HNC)成立。
2004年,委员会创立了亨氏牛羚战略管理计划,其中描绘了未来五年对亨氏牛羚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区、减少接触家畜疾病、加强监管、促进对这一独特物种的生态旅游,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使美丽的羚羊摆脱灭绝的命运。1973年,阿拉瓦勒国家保护区被建立为它们的小型栖息地,但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未得到维护。
2005年,伊贾拉地区的四个当地社区与Terra Nuova合作建立了伊沙克比尼亨氏牛羚保护区。截至2014年,伊沙克比尼已建成了一个占地23平方公里的防掠食者围栏保护区,并且已有48头亨氏牛羚在保护区内繁殖。
亨氏牛羚的自然分布范围不超过1500平方公里,但肯尼亚东部的Tsavo East国家公园也有一处移植种群。在20世纪70年代,亨氏牛羚的自然种群数量可能在1万至1.5万头之间,但在1983年至1985年间下降了85-90%。1995年和1996年的一项调查估计,亨氏牛羚的种群数量在500至2000头之间,最合理的估计为1300头。2010年的一项调查估计,亨氏牛羚的种群数量为402-466头。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