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八分

八分

八分在不同的领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爱新觉罗氏内部,它是一种分配与待遇的规定,涉及宗室成员的地位和特权。而在书法领域,八分则是一种书体的名称,也被称为楷隶,具有独特的字体特征。

宗室规定

在清朝时期,宗室成员的待遇等级通过“八分”制度来区分。这一制度始于天命,当时设立了八个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共同参与政治决策,并各自拥有自己的官员队伍。在各种官方活动中,如朝会和宴饮,这些贝勒们享受特殊的礼仪待遇,并且在赏赐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八分”。到了皇太极年间,宗室内的特殊恩典包括封公和亲王的儿子被授予公爵称号的情况,都不属于“八分”范畴。只有那些因功勋提升至贝子级别的成员才能获得“八分”资格。如果因为过错降级为公爵,则仍然不属于“八分”。清代确立了宗室爵位的十四等分级体系,其中自贝子以上的六个级别都被纳入“八分”系统。镇国公和辅国公则有入八分与不入八分的区别。入八分的成员可以与其他满洲亲王、贝勒一起按照左右翼的顺序排列,而不入八分的成员则需要跟随各自的旗帜行进。由此可见,“八分”制度在宗室成员的待遇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书法术语

八分作为一种书法术语,指的是东汉中期出现的一种新的隶书体式,也被称作楷隶。这种书体的特点是字形方正,带有规律性的波势和挑法,横画起笔处呈顿抑状,末端向上翘起,形成了所谓的“蚕头”和“燕尾”。这种书体因其庄严典雅的风格而受到推崇。刘宏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将七种经典书籍用八分书体书写并刻石立于太学,这成为了东汉晚期的标准书体。自此,隶书开始向真书过渡,汉字的方块形象也因此得以奠定。八分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魏代,对于它的具体解释众说纷纭。《古文苑》记载了曹丕《受禅表》是由卫觊撰写并使用八分书体书写的。这块表石现保存在许昌市,其书体与洛阳市出土的蔡邕书《熹平石经》残石上的书体相同。关于八分书体的形成年代,蔡邕在《劝学篇·荀子》中提到:“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六朝时期的书法家也有类似的描述,认为王次仲建初年间首次创造了楷书法则。然而,由于唐朝的人无法看到出土的古代文字,他们对“初变古形”和“古书方广,少波势”中的“古”指的是中期的汉隶并不了解。因此,张怀瓘在《书断》中错误地将“古”和“少波势”解释为指篆籀之无波,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王次仲的误解。宋代周越在《古今法书苑》中还引用了蔡文姬的话,但这句话的来源不明,反而加剧了混淆。唐宋以来,人们从字形、字义等多个角度对八分进行了多种解释,但这些都是牵强附会的说法。实际上,“字方八分”是指字的高度相当于小篆的八分,从而形成方形。八分作为正式书体的确切年代可以通过《熹平石经》得到证明,而王次仲创造楷书法则的时间大约是在东汉中期。由于他的贡献,使得这种书体的教学变得有条理,因此后代将其称为楷隶。

音乐符号

在音乐符号中,八分表示的是一个特定的节奏单位。八分音符代表半个基本节拍,而十六分音符则是四分之一的基本节拍。这种递减的关系一直延续下去,直到达到最小的节奏单位。此外,DO是音乐中的中央音,即C调的基准音。在乐器方面,钢琴通常有88个按键,而小提琴则有四根弦和九个把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