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新论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是经济学界最大的一个“谜”。本书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近150年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提出了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将“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的性质混淆,也是经济学没能解开经济危机之谜的原因之一。

正文

将告诉你经济危机是怎么爆发的、如何预防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是由什么决定的、如何预测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在逻辑和理论上错在哪里。

经济危机新论

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是经济学界最大的一个“谜”。对这个问题的误判和误解,诞生了“凯恩斯主义”。于是,战后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就都在方向错误的理论指导下,在政府赤字消费和国债膨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本书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近150年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提出了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指出:经济危机并不像既往经济学理论所称,是“生产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而是金融危机后引发的社会恐慌、导致恐慌性需求萎缩的突然爆发引起的国民经济的大衰退及其恶性循环。不是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而是金融危机导致生产过剩。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都是典型的经济危机。

本书从“危机能量”(爆发能量、萎缩能量、破坏能量)角度,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尝试得到这些能量与国民经济的数量关系,如危机破坏率等。

迄今为止的宏观经济学,将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混为一谈。而金融危机如果没有引发社会恐慌,就不会引发经济危机。1989年日本的“金融泡沫崩溃”、2000年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大跌”、“2007年中国的股市大跌”,都是金融危机没有引发经济危机的典型范例。防止经济危机爆发的关键,不是刺激或加大消费需求,而是在金融危机后防止“社会恐慌”的发生和蔓延。

将“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的性质混淆,也是经济学没能解开经济危机之谜的原因之一。经济周期是投资波动引发的经济增长的波动。其他任何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都要通过对“投资”的影响来实现。因此,对抗或“熨平”经济周期的途径,不是像今天世界各国那样刺激或加大消费,而是要刺激和鼓励投资。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有时在时间上发生重叠,但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与经济危机的原因完全是两回事。

本书认为:现代经济危机的爆发与传统形式不同,除了金融危机引起的社会恐慌的连锁反应外,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特别是国际货币发行国美国)也会让世界经济一步跨入经济危机的最高级别——

信用危机。因此,今天只要可能做好以下两件事:第一管好金融投机市场;第二管好政府赤字消费。就完全可能防止和杜绝经济危机的爆发。

同时,本书还对“市场成本率”、“有效需求膨胀率”、“投资萎缩率”、 “金融市场成本率”、“危机能量的质量(动量)”等范畴进行定量研究。

以上经济周期波动根源于投资波动的结论,源于本书第八章“投资增长模型群”的研究结果。本书从“收入法”的角度对经济增长(收入增长)的研究表明: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法人收入(利润)和个人收入(工薪),而这些收入的增长又最终源于投资的增长。同时,本书还给出了可以通过经验统计数据验证的“经济增长模型”及其数学公式。同时,该模型的演算结果,与美国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波动趋势,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本书在最后的第九章,对凯恩斯主义危机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指出了他的逻辑错误和理论上的偏差。对凯恩斯危机理论中的核心命题“边际消费倾向下降”、“投资乘数理论”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计算。并得出结论:凯恩斯主义错误的危机理论和相关经济政策主张,在理论和逻辑上存在致命的缺陷。2008全球

金融风暴后的今天,实践已经证明该理论是导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步履阑珊(如1990年以来日本20年经济萎靡不振)的最终根源。也是这些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此外,本书还对“宏观经济均衡”、“消费需求膨胀”、“发达休克”、“投资、技术进步和就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成本评价”、“1929与2008经济危机的定量分析”、以及对迄今为止的经济危机理论的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

对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如对2008全球金融风暴)的分析和解读,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它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政策和前途,也会关系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一个金融市场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因为这个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今后每个人的生计和前途。所以,这本书有可能是一个社会关注度较高、并引起社会而不仅仅是经济理论界关注的话题。

本书对经济学基础理论提出的若干新见解(如对宏观价格均衡理论),有可能改写目前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许多重要基础理论和观点,因此相信也会引起经济学教学界、以及那些对经济学和经济危机解读有兴趣的所有人的关心。

中国 美国 日本---资产泡沫统计数据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