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宝明
秦宝明,男,博士(细胞生物学)。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生物化学)。2011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重大科学发现:发现重编程中细胞重塑的关键作用和调节机制,该发现将拓展人们对糖尿病、癌症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代谢疾病中细胞重塑如何影响细胞命运的认识,为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有力依据。
基本概况
教育
2007.9-2010.6,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博士(细胞生物学)
1994.9-1998.6,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工作
2011.1-现在,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生物化学)
2010.7-2010.12,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研究员
2004.9-2007.8,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002.3-2004.8,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实习员
1999.2-2001.2,北京协和心血管病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研究领域
背景
2006年发现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利用少数几个转录因子成功实现了成体细胞逆转为胚胎干细胞,不仅为干细胞生物学研究带来了一场革命,更有意义的是全面开启了人类疾病体外模拟及再生医学治疗的新时代。
个体的组成单位-细胞的状态和命运,在内因上取决于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或同一套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在不同时空上如何表达;在外因上取决于细胞外环境,包括营养物质、生长因子及其他物理化学刺激。信号传导和代谢是连接内因和外因的枢纽。简单讲,机体的宏观状态取决于单个细胞在内外因作用下的微观状态的总和,“生、老、病、死”因此也体现在单个细胞上。
科学问题和具体方向
“表观遗传学及细胞代谢调控细胞命运的机制和应用”
细胞命运调控在代谢-信号传导-表观遗传学水平的分子机制
衰老和退行性疾病的代谢-信号传导-表观遗传学调控机理
获奖及荣誉
2011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201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生”
代表论著
通讯作者第一作者
1. Jianbin Su, Duanqing Pei, Baoming Qin*. (2013) Roles of small molecules in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ActaPharmacologicaSinica 34:719–724. (*Corresponding author. Review)
2. XichenBao, Xihua Zhu, Baojian Liao, Christina Benda, Qiang壮族, Duanqing Pei, Baoming Qin*, Miguel Angel Esteban*. (2013) MicroRNAs in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Current Opinion in Cell 生物学doi:10.1016/j.ceb.2012.12.004. (*Co-corresponding author. Review)
3. Miguel Angel Esteban#, Tao Wang#, Baoming Qin#, et al. (2010) Vitamin C Enhances the Generation of Mouse and 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Cell Stem Cell 6 (1): 1-9. (#Co-first author. Research article. Cover)
4. Baoming Qin, Miao He, Xiao Chen, Duanqing爱德华王子岛(2006) Sorting Nexin 10 Induces Giant Vacuoles in Mammalian Cells. Journal of Biological化学281 (48): 36891-36896. (Research article. Cover)
5. Baoming Qin, Xiao Chen, Jingde Zhu, Duanqing Pei. (2005) Identification of EGFR kinase domain mutations among lung cancer patients in China: implication for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Cell Research 15 (3): 212-217. (Research article)
6. Ping Cui#, Baoming Qin#, Nan Liu, Guangjin pan, Duanqing爱德华王子岛(2004) Nuclear localization of the phosphatidylserine receptor protein via multiple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 293: 154-163. (#Co-first author. Research article)
参与发表
1.壮族et al. (2013)Journal of Biological化学doi:10.1074/JBCM113.460766.
2. Estebanet al. (2012) 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u0026 Development, 22:423–428. (Review)
3. Wang et al. (2011) Cell Stem Cell 9 (1): 1-13.
4. Liao et al. (2010) Journal of Biological化学286 (19): 17359-64.
5.liet al. (2010) Cell Stem Cell 7 (1): 1-13.
6.panet al. (2004)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79 (35): 37013-20.
关键机制
据新华社电,2015年5月19日上午,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星获悉,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重编程中细胞重塑的关键作用和调节机制。该发现将拓展人们对糖尿病、癌症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代谢疾病中细胞重塑如何影响细胞命运的认识,为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有力依据。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秦宝明实验组的这项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细胞生物学》上。
科研人员介绍,成体细胞犹如一个具有特定功用的房间,房间里的器具构造决定了它是居家、办公还是商铺;而胚胎干细胞则更像是一个空房间,根据需要你可以把它改造做任何用途。成体细胞重编程为胚胎干细胞的过程,如同把原有房间里的器具构造清空,只留下一些水电等最基本的设施,这是细胞在结构上“返老还童”的关键过程。“细胞在饥饿等胁迫条件下会主动降解自身细胞质组分,这一过程被称为‘自噬’。此前有研究认为,自噬在重编程早期发挥关键作用。而我们研究发现,自噬对重编程非但不是必须,反而起阻碍作用。重编程在自噬缺失的细胞中不仅效率更高,而且获得的iPS细胞具有正常的多能性。”裴端卿说。秦宝明介绍,研究中进一步发现,细胞重塑的发生实际上来自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的关闭,其持续开启则阻断细胞重塑、线粒体代谢转变以及重编程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