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寿鹏飞

寿鹏飞

寿鹏飞(1873—1961),谱名祖泗,字洙邻,绍兴人,绍兴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清朝时期官员,精通文学、史学和方志学,是民国著名的方志学者。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寿鹏飞获“甲辰科朝考一等第一名”,获得“朝元”称号。在吉林农安县知县任上,寿鹏飞编纂了《农安县志》《奉天乡土地理教科书》及《农安县政治报告书》。后因清廷派熊希龄经办东三省屯垦等事宜,寿鹏飞被调为东三省屯垦局科长,兼屯垦养成所所长、东三省盐运司科长。1910年夏天,寿鹏飞被东北农垦总局派遣赴日本北海道考察垦殖情况。归国后写成四万余字的《东三省盐政改革意见书》。1913年7月,熊希龄担任袁记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寿鹏飞被调任山东盐运使。1914年,寿鹏飞到北京平政院任首席书记官,直至1928年平政院解散。1959年1月,寿鹏飞86岁那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61年1月21日,寿鹏飞在家中去世,享年88岁。

人物生平

寿鹏飞是鲁迅念书的“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的次子,曾随父执教于“三味书屋”,当过鲁迅的小老师。光绪十七年(1891)考中秀才,取为廪生。光绪十九年(1893)到省城杭州,以廪生考取优贡。次年逢慈禧太后七十寿诞,朝廷决定在京城保和殿举行全国优贡会考。因寿镜吾反对儿子入仕,故为阻止寿鹏飞参考,将其关在家中楼上,每天由人送饭,后经母亲支持,寿鹏飞从窗口攀绳而下,进京赴考,结果一举夺魁,取为“甲辰科朝考一等第一名”,获得“朝元”称号。不久又被清政府委任为吉林省农安县知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至宣统二年(1910)三月,寿鹏飞任农安县知县,不到20个月。因政绩卓著,受老百姓的爱戴,人称“寿青天”,经中央宪政编查馆考察,特保他为东三省吏治第一。时熊希龄担任东三省清理财政正监理官,兼奉天盐运使、东三省屯垦局会办、奉天造币厂总办,寿鹏飞因与熊希龄师出同门,于是调寿鹏飞为东三省屯垦局科长,兼屯垦养成所所长、东三省盐运司科长。1910年夏天,寿鹏飞被东北农垦总局派遣赴日本北海道考察垦殖情况。归国后写成四万余字的《东三省盐政改革意见书》。

1911年辛亥革命后,熊希龄赞同共和,出任热河都统,寿鹏飞被调充热河行政公署秘书长兼总务厅厅长、热河普通文官考试和普通法官考试委员会委员长。1913年7月,熊希龄担任袁记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寿鹏飞被调任山东盐运使。1914年2月,熊内阁倒台,寿鹏飞也相继辞职。1914年,寿鹏飞任北洋政府平政院首席书记官。1914-1928年间,历任平政院记录科主任兼文牍办事书记。期间,与鲁迅来往密切。鲁迅离北京后,常有书信联系,互赠书刊,多次晤见。据《鲁迅日记》,1912年9月至1929年3月,记与寿鹏飞往来之事达52处之多。鲁迅年龄小于寿鹏飞,常以“洙邻兄”称之。1928年,北平平政院解散,寿鹏飞自此完全脱离政界,转而在家从事著述。先后著有《方志通义》《方志本义管窥》《历代长城考》《红楼梦本事辨证》等。除了著述以外,他还关心公益事业,曾协助熊希龄开办香山慈幼院。1959年1月,寿鹏飞86岁那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1年初,寿鹏飞忽然患了感冒,早治本可痊愈,可他一向不看西医,不肯住院。只吃了些一般中药,结果泌尿系统感染,于1961年1月21日,寿鹏飞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寿鹏飞撰《历代长城考》(氏著《得天庐存稿》之二,1941年)。全书篇幅较小,约一万三千余字,书末附历代长城图一幅。该书对历代长城修筑年代、位置、沿革进行了考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首次提出《诗经》所载朔方城是长城修筑之始,金界壕也是长城,秦长城东起乐浪郡遂城县。这些观念都对后世研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他的《方志通义》(1941年铅印,不分卷),主要论述方志定义、方志义例和方志编纂三大问题。是近代重要的方志学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看法:(一)如他认为“志乘为郡邑正史”。他说“史以明治乱兴衰之故,志以补郡国利病之书。”指出志义在于“正人心,敦风尚,明正谊,重治规;究兴衰之由,陈利弊之要,补救时政之阙失,研求民生之枯荣。”可“举其大要,略其琐细,是为治理之龟鉴。”(二)修志先要立义,然后再立例。义是恒久不变,而例则因时因地而变,可“不拘一格”。所谓“志义”,即“得失褒贬,深切著明”,应“条兴革之所宜”,“不当于治道者不录”,实际上是编纂志书之宗旨。他指出“义之不立,例于何有,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三)方志应为“平民”而作,“方志立言,当从平民立场。”编纂志书最忌胸无主旨,随俗论为转移。(四)方志内容要繁简适当。他说:“不贵应有之尽有,而贵应无之尽无,与其强所不知以求其备,不如付之阙如,以待来者。”还说“多志不如少志”。他指出:“有关民生实用疾苦利弊,虽小必志,既志,义必详且尽焉。”注重实用价值。

人物逸事

身世

由于寿镜吾不喜八股文,所以凡学八股,总由寿鹏飞来教。寿鹏飞虽教八股,但比较灵活,在他的影响下,鲁迅开始记日记,写诗,并阅谈课外书,如《明季稗史》等野史就是寿鹏飞借给他的。寿镜吾生于1849年,20岁中秀才,时值乱世,因不愿出头路面与当局合污,便不再继续应试,后也剧烈反对子女仕途科举。

科举

寿鹏飞因长年在家塾中,自感才华不得发挥,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以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后又取为廪生。光绪十九年,到省城杭州以廪生考取优贡(即非正科年份的选拔特考)。次年,适逢慈禧七十寿,朝廷决定在京城保和殿举行全国优贡会考。当寿镜吾老先生知道儿子寿鹏飞坚持走仕途之路后,阻止儿子参考,便将他关在家中楼上,每天派人看管送饭。后经寿鹏飞母亲支持,从窗口攀绳而下,逃出家中,进京赴考。寿鹏飞从家里逃出后,寿镜吾曾以十分断然的态度,写了一张状子,到塔子桥头穆神庙去烧给东昌坊的土地菩萨,告发儿子不听他的话,烧前寿先生曾将状子给当时任会稽县劝学所所长的杜海生去看过。穆神审在东昌坊土谷祠,坊中议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的土地菩萨是所谓保全坊平安的。最终,寿鹏飞取为“甲辰朝考一等第一名”获“朝元”功名,朝廷即御赐“朝元”匾额。

和鲁迅之间的交集

寿鹏飞曾是鲁迅的老师,鲁迅与二弟周作人,就是在寿鹏飞随父教书的时候,到三味书屋来读书的。1928年平政院解散,寿鹏飞彻底离开政界,专心在家著述。鲁迅则直至1929年还在与他通信。因此,从1912年9月至1929年3月,《鲁迅日记》中提到寿鹏飞的地方,就有五十二处之多。从1930年以后,鲁迅与寿鹏飞相互间的情况,他们两人虽然都互有所闻,但有六、七年没有直接通信。到1936年10月19日,鲁迅忽然在上海因病去世,寿鹏飞闻讯十分悲痛。他回忆说:“鲁迅在上海病故,平生知交,发起善后委员会,蔡子民、许季与我均在其内,但我远在北京,毫无帮助,惟对于鲁太夫人(张注:即鲁迅母亲)多方劝慰,曾嘱内人尚不时往问安,对朱夫人时相存问,每见朱夫人祭鲁迅,必特具一,用白切片,鸡蛋和面粉涂之加油炸熟,为鲁迅生平所嗜,因称为鲁迅饼云。同时,寿鹏飞先生以悲痛的心情写了《挽鲁迅》一诗:桃李满门墙,雪中独欲梅花瘦;文章在天壤,意外时闻木樨香。寿鹏飞在晚年写了两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我也谈谈鲁迅》《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对鲁迅作了亲切的回忆和崇高的评价。

晚年生活

寿鹏飞离开政界后,虽然埋头著书,但他仍关心公益事业,也常念旧,首先是帮助熊希龄创办香山慈幼院,这是熊希龄一生中最卓越的成就。对招收来的孤贫儿童,不仅包下了全部生活费用,而且使孤童们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使其长大离开幼院后有自立的能力。在维持慈幼院的过程中,寿鹏飞是熊希龄的重要助手,一直义务经管其事。1937年熊希龄去世后,熊的夫人毛彦文继续主持院务,有了困难便来找寿鹏飞,她来寿鹏飞去,帮助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解放后,寿鹏飞已到晚年,但几十年不见的亲友又见面了。亲家马寅初一家迁到了北京,马寅初的夫人还一度住在寿鹏飞家里,蔡元培的侄女也常到寿家作客。生活变得既热闹又安定。寿鹏飞将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全所将军府贡献给人民政府,政府以八千匹龙头细布相酬。寿家自觅前门绒线胡同房屋居住,这时小辈们都参加了工作,寿鹏飞本人也进了中央文史馆,经济条件大为改善,可他仍是很节约,很少大手大脚化钱,穿在身上的总是陈旧不堪的布袍布褂。

1961年初,寿鹏飞忽然患了感冒,早治本可痊愈,可他一向不看西医,不肯住院。只吃了些一般中药,结果泌尿系统感染,于1961年1月21日,寿鹏飞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二十世纪前期长城研究范式变迁与时代思潮.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2025-02-22

【历史】全国罕见科举“朝元”牌匾,竟是在诸暨农家的猪圈里发现的…….微信公众平台.2025-02-22

寿家台门:书香浓郁故事多.绍兴网.2025-02-22

“bread”如何译?她查了三十年.绍兴网.2025-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