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坛猪油》是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集,“一坛猪油”是六十八篇中的一篇。小说充满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充满温情,感伤,触发人们思考“爱情与人性”这一主题,首次发表于杂志《西部·华语文学》2008年第5期。
该小说从妻子“我”携子给丈夫老潘带的一坛猪油写起,讲述了一对林木工人夫妇一生中发生的故事。作品以家常亲切的画面铺展,又以看似平淡的情感娓娓道来,主人公的语言恰如其分,而暗藏的情节设置,出乎意外又确凿可信。
2008年10月,该小说获《小说选刊》首届小说双年奖。
内容简介
1956年,三十来岁的“我”带着三个孩子,投奔在大兴安岭林区小岔河经营所工作的丈夫老潘。临行前,邻居霍大眼以一坛猪油换了“我”两间歪歪斜斜的泥屋。前去小岔河的路上,“我”和孩子们先来到了老岭。客栈的店主见了坛子,一眼相中它,几次纠缠要买。然而老板娘极力反对,为此还撞了拴马柱子以示抗议。第二天,妥协的老板娘让“我”留下那个坛子。店主深受感动,即使心中仍有留恋,也不要猪油坛子了。
虽然历经坎坷,但“我”一直抱着这坛猪油,直到等来接“我”的崔大林。崔大林是老潘派去接“我”和孩子的同事。一起骑马去林场时,那坛猪油打碎了。“我”只能和崔大林趴在地上用碗、罐子还有破油伞,把猪油盛了起来。“我”到林场后,和老潘又生了儿子苏生,小名叫蚂蚁。多年后,蚂蚁因为爱情去了苏联,从此杳无音讯。林场中,扬州市美人、林场的小学教师程英,由于看上崔大林的戒指,嫁给了他。婚后的两人厄运连连。程英为了找回洗衣丢失的戒指落江而死。崔大林也因此丢了魂儿。最终,崔大林拒绝蚂蚁意外捕捞并送还给他的戒指,而且主动向“我”说出实情,他当初盛油时偷偷藏起了猪油里的大宝石戒指。“我”方才知晓霍大眼喜欢“我”的事情。
创作背景
迟子建从小生活在偏僻的东北地区小村,她笔下的小说多数以其故乡东北为背景,默默地将笔触一直伸向东北的黑土文化,《一坛猪油》即是其中之一。此外,她曾讲到小说《一坛猪油》里部分情节的来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兴安岭刚开发的时候,那里医疗条件比较简陋,当地的人生孩子经常有难产的,如果运到大城市,要很长时间,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于是就把产妇运到更近的苏联,产妇在那儿生下孩子再回来,两国人民因此非常友好。所以大兴安岭那里有些孩子叫苏生,苏联的苏,生产的生。小说中,“我”因为难产,丈夫跨越国界把“我”送往了对岸医院。“我”在苏联的列巴村生下了儿子苏生。
人物介绍
“我”:“我”淳朴、厚道、善良,是个在平凡生活中坦然面对金钱、生死的人。“我”的一生没有太多波澜,与丈夫老潘的爱平凡而普通。丈夫去世,“我”仍活着,儿孙满堂。当“我”面对崔大林说出的实情时,并没有表示出丝毫的怨恨,反之是遗憾。可惜知道这戒指的来历晚了一步。要是老潘在,可以跟他显摆显摆,也有别的男人喜欢自己。
崔大林:崔大林是“我”丈夫派去接“我”和孩子们的林场同事。因为一时贪心,他拾起猪油里的戒指,虽然他因此而与来到林场的老师程英结婚,却一直没有孩子,程英更因此失去生命。崔大林因为贪欲毁了自己的一生,他的良心一直遭受着谴责。最终,崔大林幡然醒悟,向“我”说出实情。
苏生:“我”的儿子,小名蚂蚁。蚂蚁长到十八岁后,开始了江上放排的生涯。然而,因为一次事故,蚂蚁被迫停靠到对岸苏联,与一位美貌的异国姑娘一见倾情。回到国内,蚂蚁陷入对爱情的渴望之中。他每天要去一次江边,名义是捕鱼、洗澡、刷鞋,其实大家都明白他是为了看看对岸。最终,蚂蚁悄悄留下一封信,不辞而别。
霍大眼:霍大眼是个眼睛长得跟牛眼似的屠夫,但善良淳厚。当“我”要投奔丈夫,发愁两间很难出手的泥屋时,他主动提出用一坛猪油来换,救了“我”的急,而且那一坛猪油不仅是上好的坛子、上好的猪油,还有比两间泥屋贵重百倍的绿柱石戒指,和默默地不求回报的关爱。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中,迟子建深情描画了“我”、崔大林、程英、老潘、霍大眼、蚂蚁等可爱鲜活的人物,让读者感悟着小镇农民和林业工人或粗犷、宽厚,或细腻、温柔,或愚昧、小气的生存哲学。她把深情的目光和世俗关怀倾洒在底层小人物身上,既写了人生存的艰难,也写人性的善与真,表现出对底层民众的内心情感、世俗欲望、两难处境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她也表现人性恶,表现善恶冲突,正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罪恶现象。
小说的“一坛猪油”里藏着两个秘密:一个秘密是屠夫霍大眼暗恋“我”,他给的猪油里藏着大宝石戒指;另一个秘密是崔大林偷偷藏起戒指,但给他带来灾难。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见剧烈冲突,但是迟子建赋予世俗、凡常的人生以饱满而浓烈的精神性情感。从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爱的传奇与温暖,霍大眼对“我”的暗恋、“我”与丈夫的恩爱、蚂蚁与苏联姑娘的爱情,甚至店主夫妇之间的爱与恨,都具有强烈的民间伦理与道德内涵。而“戒指”更是作家手中的人性之镜,通过它既看到人性的美与光芒,也看到人性的阴影与斑点。“我”的善良与真诚,对比的是崔大林和程英的私欲和贪念。而程英之死和崔大林阳的背后,作家揭示的则是罪与罚、爱与恨、沉沦与救赎等沉重的伦理与道德命题。
艺术特色
阻迟手段
“奇特化”和“困难形式”在迟子建创作中突出表现为阻迟手段的运用,所谓阻迟手段,是一种在情节上便于进行层递处理,从而造成奇特化或困难形式的小说手段。小说中那枚宝石戒指的来历及戒指主人霍大眼对“我”的爱也是在阻迟机制下进行的。神秘的绿色宝石戒指和它传递的爱情从一开始被搁置到一边,这也正是悬念设置的开始。作者首先对那坛子做了不厌其烦的描述,雪青色的坛子颜色和光泽漂亮,身形也美。不仅坛子漂亮,里面装的猪油雪白雪白的,有浓浓油香。然而坛子不遂人愿地碎掉了,崔大林帮“我”重新找了容器装猪油。在这里作者偷偷埋下伏笔,暗中交代戒指去向。可戒指的丢失最终使崔大林失去老婆。这枚戒指竟意外地由“我”的儿子捕鱼找到,当“我”送还给崔大林时,他无论如何不收。小说到这个关键的地方,作者却不肯揭露缘由,直到文末才由崔大林之口交代了戒指秘密。
伏笔
小说对霍大眼的爱情叙述运用的是“伏笔”手法。小说开头写道,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在离开故土即将远行时,屠夫霍大眼用一坛猪油跟“我”交换泥屋,并交代“我”不能把猪油给别人,因为这坛猪油是他专为我准备的。若给了不相识的人吃,等于糟践他的心意。作品中间“一坛猪油”出现了几次,但给读者的感觉是,“一坛猪油”在当时是解决口腹之忧的稀缺品。直到结尾才道出“一坛猪油”中埋藏的秘密,当年霍大眼嘱咐“我”别让别人吃那猪油,是因为他暗中喜欢“我”,在猪油中藏了戒指。
侧面表现
小说对蚂蚁的爱情叙述运用的是“侧面表现”手法。蚂蚁与异国姑娘一见倾情,陷入对爱情的渴望。他常常一个人拿着木勺发呆。木勺是异国姑娘所赠,寄托着青年男女的爱意。最终,蚂蚁远走异国他乡追寻心中的姑娘去了。作家借“一把木勺”侧面写出蚂蚁的相思之苦。蚂蚁手拿“一把木勺”时,心中矛盾复杂,因为他在经受着家国与爱情之间的艰难抉择。虽然作家对蚂蚁的心理避而不谈,但读者可感受到丰富的心理内容。
作品评价
《小说选刊》首届小说双年奖授奖词:小说以断代史的结构方式,别具匠心地讲述了一个关于财富与人性的传奇,而时间因素将成为理解这篇作品的关键。层峦叠嶂的悬念设置,最终服务于作家的思想表达:即一切结局只是为了崭新的开始。
《安徽商报》:用两间泥屋换来的《一坛猪油》,还有那一枚绿柱石戒指,是传奇,也是生活,更映射了一个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随着人生的激流飘来荡去,有的逝去了,有的衰老了。
作者简介
迟子建,中国当代作家,1964年生于漠河市。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有九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奖项。
参考资料
首届小说双年奖颁奖典礼在铁岭隆重举行_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网.2021-11-14
一坛猪油 (豆瓣).豆瓣.20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