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新解》是太白文艺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一本书,作者为荆三隆。该书是对佛教著名典籍《圆觉经》的系统注释与评说。《圆觉经》的译者佛陀多罗,名译为觉救,意为觉醒救世。关于佛陀多罗的生平及生卒年无考,虽唐朝有记载,但《圆觉经》的译出时间有多种说法。《高僧传》卷三记载,佛陀多罗是北印宾人。《佛祖统纪》卷三十九中记载,李治永徽六年,佛陀多罗在白马寺译《圆觉经》;此外,还有唐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的长寿二年佛陀多罗持梵本在白马寺译《圆觉经》二卷的说法。

作者简介

荆三隆,1955年出生于西安市。197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师事高杨先生研习印度哲学。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安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撰著、合著十三部(不包括两本台湾省修订本),参撰、参编述述、教材数十部,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图书目录

导读

第一章 文殊菩萨

第二章 普贤菩萨

第三章 普眼菩萨

第四章 金刚藏菩萨

第五章 弥勒佛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第八章 辩音菩萨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第十章 普觉菩萨

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文摘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本章由文殊菩萨发问佛陀,怎样才能心自清净,远离烦恼、无明。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由爱欲引起的,这种爱欲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情欲,主要指肉体方面的要求与享受,具体来说,就是对性欲的追求与渴望;其次是有欲,指生存的欲望;第三就是繁华欲,指追求权力、名利的欲望。由于对这种人生现象的不理解,不能正确认识事物,从而萌发妄念,带来无数爱而不得的烦恼,这种烦恼之因,就是无明。《俱舍论》有:“痴谓无明。”与“惑”相通,就是对自己的身心皆由因缘而生,一切无常、无我的道理不能认识,所以形成内心的混乱、苦恼。消灭了无明就消灭了产生_切苦恼的根本原因。

【经文】

于是文殊菩萨①,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②,右绕三匝③,长跪叉手而白佛言④:

【注释】

①文殊师利:简称文殊菩萨。文殊是美妙的意思,师利梵语意为头、吉祥、德等。统称“妙吉祥”、“妙德”,意即德无不圆,累无不尽。

②顶礼佛足:古印度一种最尊敬的礼节。头、双手、两足着地,俯伏佛陀足下叩首。后人常用“顶礼膜拜”来形容极度的崇敬。

③匝:环绕,周遍。三匝,环绕三周。

④叉手:原指两手交叉,佛教指合掌交叉十指。

后记

圆觉经》的注译工作始于前年春天,开始不久,为了按时完成古籍社约写的《白话楞伽经》,就搁置下来了。时隔一年,在去年3月份的玄奘国际学术会期间,又旧话重提,从而会议结束后就接着写下去。光阴如箭,转眼又是一个盛夏时节,当我完成最后一章的修订时,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

在写作期间,总有一种莫名的沉重和负债感,总觉得有人在不断地督促着我,不能松懈,哪怕一天未能与子夜的星辰相伴,就觉得寝食难安。幸喜古城长安的夏夜,清爽怡人,凉风习习,也使本经的工作显得十分顺利,颇有圆满灵觉的意味。书稿完成后,搁置了一段时日后,又加以订正,待送交出版时,已是第三个长安夏日了,颇有时不我待之感,故记之。

陕西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邵之茜,为本书的文字梳理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谨以致谢。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太白文艺出版社同仁的热心相助,值本书付梓之机,谨致诚挚的敬意。

序言

一切佛经,都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序,就是向读者叙述本经发起的理由,或称作缘起部分,通常都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大体上相当于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对应于“一时”、“神通大光明藏”、“佛陀与菩萨众”、“如是我闻”、“十二位菩萨发问”、“依次解答”;正,指经文、正文,本经分为十二章,每一章分别由一位菩萨即有成就的证悟者发问后,再由释迦牟尼答疑逐一展开,讲述了达到无上清净觉地的方法,佛教称为法门;流通,即总结与归纳,亦有告诫弟子将经文进行宣讲、传播、广泛流通的意旨。

【经文】

如是我闻:

【注释】

①如是:指佛陀的言论和行动,亦即经典的内容;我闻:指阿难陀所闻。如是,又指自己闻法而言;我闻,又指坚信佛说的信徒,表明奉行。

【白话】

我曾亲自聆听佛祖的教诲。

【说明】

如是我闻,是佛教经典开头的用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