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叔华,土壤学家,专注于盐渍土研究。他在华北地区的盐碱土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就,提出了多种盐碱土利用改良技术,并在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人物经历
早期生活
徐叔华,原名徐神祖,1913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市。1925年离开家乡前往汉口求学。1933年至1935年间就读于北平大学农学院,随后转学到金陵大学,1938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40年成为金陵大学农业研究所土壤系的研究生。毕业后,曾在四川省金堂的铭贤农工学院担任讲师。1943年起在湖北省立农学院担任副教授。1945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加利福尼亚州盐碱土研究室实习,次年归国并在湖北省立农学院担任教授。1947年春季,应邀请至北平农事试验场任职。
工作生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叔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担任土壤研究室主任,并兼任多个职务,包括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土壤学报》编委、北京市土壤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等。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迫害,于1968年7月26日去世,享年55岁。
学术贡献
徐叔华自1947年从南方来到北方工作以来,便将盐碱土的研究视为终身事业。他带领团队对渤海湾沿岸的盐渍化地带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调查,研究滨海盐土的发生与分布特点,并总结了当地农民改良利用盐土的经验。他在河北军粮城街道农场和柏各庄农场建立了盐碱土改良试验基点,实施以种稻为主的改良盐碱土综合试验,并取得成功。徐叔华还细化了滨海土壤的三个分布带,提出了系统的荒地开发技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他对内陆盐土的研究同样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河南新乡建立的盐碱土改良试验基点,推动了盐碱荒地的开发利用。
在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中,徐叔华发挥了关键作用,主持编写了“四图一志”,即《1:250万中国农业土壤图》《1:400万中国土地利用现状概图》《1:400万中国农业土壤肥力概图》《1:400万中国农业土壤改良分区概图》和《中国农业土壤志》。这些作品全面阐述了我国农业土壤的耕作熟化过程和肥力状况,为因土改良、因土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他还制定了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观测的研究方案,开展了相关实验,但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许多工作被迫中断。
性格与影响
徐叔华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在学术上非常严谨,对于数据和言论的准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他对年轻科学家的态度亲切,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和严谨学风。尽管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充分施展才华,尤其是因“文化大革命”而英年早逝,但他的学术成就和对农业土壤研究领域的贡献仍然被后人铭记。
主要著作
徐叔华发表了多篇关于盐碱土利用与改良的重要论文,其中包括《渤海湾盐碱土的利用与改良》《渤海湾北部盐碱地的利用与改良的研究》《低产土壤改良》等。
参考资料
60年代初年著名土壤学家徐叔华与友人合影留念老照片一枚.7788收藏.2024-09-25
徐叔华.知网百科.2024-09-25
我国盐碱地修复技术的现状与特点.百度文库.202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