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北京曾被称为“行在”,这一称呼始于朱棣将北平市改为北京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的行政地位经历了多次变更。
历史沿革
明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被更名为北京。随后,在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备迁都事宜,此时北京被视为临时首都,即“行在”。到了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正式迁都至北京,将其定为京师,不再使用“行在”一词。然而,在洪熙元年(1425年),由于皇帝的更替,一度有计划迁都回南京,因此北京再次短暂地被称为“行在”。最终,在正统六年(1441年),北京被重新确立为国家的首都,恢复了其作为京师的地位,同时取消了“行在”的称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