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耐蜥科(Kuehneosauridae),又名滑翔蜥科,是一群已灭绝的双孔亚纲爬行纲,生活在三叠纪的欧洲和北美。这些动物的特征是由延长的肋骨形成的“翅膀”,这使得它们能够滑翔和伞降,类似于现存的滑翔蜥蜴。孔耐蜥科的牙齿呈针状,因此可能以昆虫为食。它们通常被归类为鳞甲形态类,但其他研究发现它们在爬行动物中的位置可能不同,包括属于主龙形态类。已知最古老的孔耐蜥科是来自波兰的Pamelina,生活在早三叠世(奥伦尼克阶),已经具有与滑翔或伞降有关的脊柱特征。
基本概况
孔耐蜥属、依卡洛蜥的身体两侧有多条类似肋骨的结构,在生前可能连接者皮膜,使它们可以短暂地滑翔飞行,但是无法以动力飞行。孔耐蜥科的牙齿呈针状,因此它们可能以昆虫为食。孔耐蜥(学名孔耐蜥属)又名孔耐蜥属,是晚三叠纪的爬行纲,发现于英国。孔耐蜥大约72公分长,拥有从身体突出14.3公分长的肋骨,之间有皮膜连接,可能是用来在树间滑翔,就像现代的飞蜥。孔耐蜥属属于孔耐蜥科,是一个滑翔爬行纲,属于鳞龙形下纲,该下纲也包含了现代蜥蜴与喙头蜥。Kuehneosuchus是其近亲,两者可能是同一物种,或是两性异形。
棒臀龙可能也属于孔耐蜥科,但是化石已经遗失。而根据现有研究,棒臀龙并没有孔耐蜥科的全部特征。
孔耐蜥科
化石时期:三叠纪晚期
孔耐鳄(左)、孔耐蜥属(右)的想像图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蜥形纲 Sauropsida
目:始蜥目 Eolacertilia
科:孔耐蜥科 Kuehneosauridae
属
孔耐蜥 Kuehneosaurus
孔耐鳄 Kuehneosuchus
棒臀龙 Rhabdopelix
依卡洛蜥 Icarosaurus 飞行原理:气动力学研究指出孔耐蜥可能不是滑翔者,而是利用肋骨与皮膜在树间降落。在2008年的研究指出当孔耐蜥以45度降落时,时速可达每秒10到12公尺。飞行时的俯仰动作可由舌骨上的皮瓣来控制,如同现代的鬣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