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威,男,考德上教育首席研发与辅导专家,从事中学和大学教学近20年,2006年涉足公考辅导。主攻申论和面试,对申论和面试有系统、深入和独到的研究。授课简明、实用、针对性强,学生能力提升快、过关率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誉之为:有学问、有品位,授课生动、做事认真,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精英。
主讲课程
申论、面试。从事中学和大学教学近20年,2006年涉足公考辅导。主攻申论和面试,对申论和面试有系统、深入和独到的研究。授课简明、实用、针对性强,学生能力提升快、过关率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誉之为:有学问、有品位,授课生动、做事认真,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精英。
申论文章
申论文章有些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的文章,比如2011年国考文化失根,从教育和文化角度,比如2010年国考海洋的保护和开发。标本兼治是两面,疏堵结合是两面,德法相成是两面……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文章如何写?
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根据材料做出清晰的判定,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两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主要是两个。
二是两者之间不要有逻辑上的交叉或者包含。也不要硬把它分成三个部分,最终三个分论点逻辑出问题。
三是在阐述分论点之前或者之后,用一段话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两者融合的交点、杠杆等。
下边给出一个案例,大家揣摩。
褪尽俗装换雅装
“迷信网站没头脑,网上暴力像魔爪,互联赌博是强盗,不良网站不得了,上来之后停不了,生活工作被打扰……”这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在“抵制网上低俗”主题班会上的一段陕板表演。目前,这样的主题班会在北京、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等地中小学陆续开展,同学们以辩论会、小品、情景剧等形式,讨论抵制网络低俗之风,呼唤网络褪尽“俗装”换“雅装”。
2OO9年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在全国展开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截至4月上旬,共曝光了十批存在低俗内容的网站,并依法关闭了严重违法违规的网站。重拳一出,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欢迎,许多人或来信或在网上跟帖,纷纷对这一举措表示支持。
网络,于无声处,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
然而,互联网让我们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笑脸,它更像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同样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无奈甚至陷阱,低俗、色情、暴力的阴影也伴随着虚拟社会的成长日渐弥漫。网上低俗暴力和淫秽内容日益浸染我们的生活,不仅严重影响互联网健康发展,而且严重侵蚀人们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成为一种社会公害。
网络低俗化和色情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令人担忧。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色情、暴力内容的吸引,一旦沉迷于其中便难以自拔,从而影响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诱发犯罪。
不能让低俗之风毁了互联网,更不能让低俗之风毁了孩子们17个部门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行动。许多网民表示,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应该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虽然这几年保持了严打的态势,各项具体措施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是网络低俗之风却难以除根,往往一阵严打之后又沉渣泛起。人们不禁要问:网络反低俗为什么这么难?是什么影响了网络整治的效果呢?
网络低俗之风难以根除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其独特的利益链。目前国内网站的基本营利模式还是以广告收入为主,而广告主要选择具有一定浏览量和点击率的网站进行投放。一些网站以此为标准,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流量、争取广告,不但对论坛、博客、播客等互动环节的管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低俗内容的传播,甚至主动迎合少部分人追逐低俗信息的要求,增加低俗内容的制作、传播,用各种庸俗撩人的字眼来吸引网民。网络低俗内容推动了广告市场,广告投放的高额利润又反过来助长了网络的不正之风。难以割舍的诱人利益使得不少网站消极待网络整治行动,有的能熬就熬、能拖就拖,和管理部门“捉迷藏”;有的干脆暂避“墙角”,打起了“游击战”;有的改头换面、巧立名目,玩起了“易容术”。这也增加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难度。
如何才能使网络天空更洁净?冲刷网络尘埃,净化网络环境,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一场文明与腐朽的斗争。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必须把堵和疏的方法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打击网络低俗不手软,同时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疏,就是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扶正才能祛邪,要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让低俗内容失去“吸引力”;鼓励网站文明办网,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平台,使低俗内容无处存身;引导网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络低俗之风。特别是家庭处于抵御网络低俗之风侵害青少年的第一线,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学习、了解网络世界,一起面对网络中的问题,引导孩子适当地使用网络,不能任由他们在虚拟世界中“随意畅游”。
堵,就是要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网。一些网站有恃无恐地顶风贩俗,关键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加快完善立法进程,构建法制化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至关重要。既要从国情出发,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治理互联网,又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加强对网络管理和网络内容的立法,使互联网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目前整治低俗之风的主要手段是“罚”,但很多网站罚完再犯的情况屡有发生,这就需要出台更为严厉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减少模糊地带,彻底清除低俗网站的“幸存”空间,使“擦边球”现象无藏身之地,让违反规定的网站知道“疼”、感到“怕”,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是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有效结合起来,认真落实注册登记备案制度,年检制度,例行巡查制度,加强对网站的监督和考核,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大互联网技术的研发,利用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智能搜索,内容监控等技术系统,推广安装使用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切实增强对网上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的辨别能力,处置能力,依靠有效的技术手段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和完善网民举报制度,聘请一批社会责任心强,有一定政策水平的网友为义务监督员,协助有关部门监管网站,把网民举报与技术监控结合起来。
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还需要网络运营者和广大网民树立应有的网德。网德,是衡量上网文明程度的标志,是网络世界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产物。应该看到,我国大多数网站和网民已渐趋成熟,但是一些网站和网民的道德自律仍然比较欠缺。网络上的“相册”,“博客”,“贴图”,“社区”,是互联网最热闹,互动性最强的地方,也是低俗内容最容易藏身之地。作为网络文化的消费主体,广大网民应自觉遵守网上公约,不查阅,不制作,不传播淫秽色情等低俗内容。作为网络建设的主力军,网络运营者有责任,有义务筛选网民的文章和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和语言。
互联网是我家,家园建设靠大家。净化网络天空、建设网络文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大力整治网络低俗之风,大兴网络文明之风,互联网就一定能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