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盘溪无铭阙

盘溪无铭阙

盘溪无铭阙位于重庆市嘉陵江北岸的盘溪香炉湾,俗称香炉石。该遗址地处后高前低的地势,俯瞰深谷,前方濒临嘉陵江。目前仅存右阙,已被建亭保护,并被认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溪无铭阙作为全国现存29处汉阙之一,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

历史沿革

盘溪无铭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东汉晚期。尽管关于其具体建造年代的文献记载较少,但通过与其他汉阙的对比,以及对雕刻风格的研究,学者们推测它可能是在东汉末期建立的一座墓阙。这一时期的特征包括阙体较小,雕刻相对简单粗犷,但仍然保留了许多汉阙共有的特点,如阙身采用整块石头制作,侧面雕刻的龙、虎形象与忠县井沟及渠县等地的汉阙类似,而楼部斗拱的造型则与沈氏阙相仿。此外,阙身上刻有伏羲、女娲图像,这种装饰在川中地区的汉阙中并不常见,但在东汉后期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中较为普遍。

文物保护

盘溪无铭阙自发现以来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1951年,它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采取简单的保护措施。到了1961年,被正式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1983年,重庆市政府投入资金重建了汉阙保护亭,确保其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遗址现状

盘溪无铭阙的左阙已经坍塌损毁,其残余部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被重庆市博物馆收回并妥善保管。现存的右阙面向西方,由细黄砂石构建而成。整个建筑分为台基、阙身和楼部三部分,总高度约为415厘米。顶部原本覆盖有瓦楞状的构件,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遗失。经过专业人员的鉴定,确认盘溪无铭阙属于汉代晚期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在抗战期间,著名学者郭沫若等人也曾前来考察研究。

结构描述

盘溪无铭阙的台基由一层石材组成,高约33厘米,宽度和深度分别为195厘米和130厘米,表面未经雕琢。阙身采用单块石头制成,呈现侧脚式的形状。其高度为226厘米,底部宽度为115厘米,深度为64厘米,顶部宽度缩小至80厘米,深度也减少至54厘米。四个角落略微凸出形成柱子的形状,但没有设置栏杆和底板。左侧面上雕刻有一只白虎衔着玉璧,而右侧面上则是一个人头蛇身的人物形象,双手向上托举一轮明月,月亮中央还有一只蟾蜍,据信这是女娲捧月的图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