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牛奶子,拉丁文名:Elaeagnus wushanensis C. Y. Chang.,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落叶直立灌木,高3-5米,无刺或疏生小刺;幼枝扁棱形,密被褐色或锈色鳞片,基部有时具大而密生的叶痕,老枝不平滑,黑色。叶纸质或膜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顶端钝尖或圆形,基部圆形或钝形,全缘,上面幼时具淡白色鳞片,成熟后全部或部分脱落,深绿色,干燥后褐绿色,下面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锈色鳞片,侧脉两面均不甚明显;密被锈色鳞片,成熟时红色;果梗粗壮。花期4-6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

落叶直立灌木,高3-5米,无刺或疏生小刺;幼枝扁棱形,密被褐色或锈色鳞片,基部有时具大而密生的叶痕,老枝不平滑,黑色。叶纸质或膜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8.5厘米,宽1.3-3.3厘米,顶端钝尖或圆形,基部圆形或钝形,全缘,上面幼时具淡白色鳞片,成熟后全部或部分脱落,深绿色,干燥后褐绿色,下面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锈色鳞片,侧脉两面均不甚明显;叶柄长3-5毫米,黄褐色。

花淡白色,被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1-3花簇生新枝基部,单生叶腋,花蕾时倒卵形,顶端钝尖,花梗长3毫米;萼筒圆筒形,长5-6毫米,在裂片下面微收缩,在子房上明显收缩,喉部有白色星状长柔毛,裂片三角形,长3-4毫米,顶端钝尖,内面无毛,包围子房的萼管椭圆形,长2毫米,褐色,雄蕊的花丝长不超过1毫米,花药黄色,椭圆形,长l.2毫米,达裂片的1/3;花柱直立,散生白色星状短柔毛,超过雄蕊,柱头棒状,长3毫米。果实长椭圆形,长12-14毫米,密被锈色鳞片,成熟时红色;果梗粗壮,直立,长8-16毫米,锈色。花期4-6月,果期8-9月。

(注:巫山牛奶子图册图片资料来源)

生长环境

巫山牛奶子生长于海拔1400-2300米的向阳草坝的路旁或潮湿的林缘。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湖北西部、四川省东部、陕西省南部。模式标本采自巫山县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巫山牛奶子的叶、果实:用于痢疾

食用价值

巫山牛奶子的果实较大,多汁而甜香,可供食用和酿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