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罗源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罗源湾经济技术开发区

罗源湾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于福建省政府1998年3月批准建立省级开发区,定名为福州罗源湾开发区。开发区位于福建沿海罗源湾北部沿岸,西距罗源县城3km,北部以104国道为边界,西侧有温福铁路和201省道通过,向东由规划中的疏港铁路和疏港公路罗源港相接,交通十分便利。

开发区简介

罗源湾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1998年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1999年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首个土地综合开发整理示范区,2000年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福州港深水外港。201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福州台商投资区环罗源湾北岸松山片区,规划总面积31.46平方公里。

罗源湾开发区包括三个区块,范围覆盖松山镇镇区及树柄、歧后、歧头、南岐、渡头、吕洞、泥田、迹头等8个行政村,其中,区块一:东至松山镇迹头村,南至江滨北路,西至五里桥,北至104国道;区块二:东至岐后村,南至马鞍塘,西至五北公路,北至江滨南路;区块三:东至岐头村,南至岐后村,西至马鞍塘,北至江滨南路。

开发区总体上分为南、北两片,沿起步溪南北两岸分布。北片西接罗源县白鹭自然保护区,东接罗源港迹头作业区,北部为丘陵山地;南片西接罗源县老城区,东接规划建设的罗源新城区。

性质与规划

根据《罗源湾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罗源湾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福建罗源湾(北岸)城市总体规划》及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批复,开发区性质为:省级工业园区和市级工业集中区之一,重点发展冶金机械、新型建材、能源、电子、包装、食品等产业。开发区规划目标为:促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力争近中期(2006~2015年)形成以冶金机械、电力能源、建材(石材)、轻工纺织、现代港口物流等临港工业为支柱产业和以高优农业(水产养殖)、滨海旅游为重点产业的产业结构;中远期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条件培育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学(海洋)、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推进开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更好吸引国内外知识、技术、资本等战略资源,形成开发区具有创新优势的新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从而把开发区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罗源新中心城区。

建设现状

罗源湾经济开发区建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耕耘,在项目带动下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开发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项目入住率较高,土地出让率达90%,成为罗源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并即将步入跨越式发展时期。

开发区北片大部分为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东部),除渡头村、泥田村为居住用地外,中部泥田村附近还规划了居住用地。南片西部地块除工业用地外,包括了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和公共绿地;南片东部包括4个村庄和松山公园,以居住和绿地为主,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溪南岸和松山公园西南部,面积较小。截止2007年7月,罗源湾开发区已累计签订合同项目76个,其中北片区39个,南片区37个,总投资超过60亿元人民币。入驻项目涉及多种行业,包括机械、电子、化工、建材、金属加工、食品加工、塑料制品、纺织服装、包装印刷、房地产、物流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

从总体用地布局来看,开发区以工业用地为主,突出了工业区的特点,兼顾了区内村庄、山体绿地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发区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基本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相吻合,其开发建设已经并将继续带动罗源县县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利于罗源县城向滨海和临港方向逐步扩展,推动罗源县城市化进程。但在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善、总体布局和园区生态建设等方面,仍将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

产业结构功能

开发区已经基本形成的产业结构与开发区性质定位存在不一致。已经引进的企业涉及机械、电子、化工、塑料制品、金属加工、食品加工、建材、纺织服装、包装印刷、房地产、物流业、服务业等多种门类,产业结构比较杂乱,特色优势不明显,科技含量也普遍较低。

功能布局

开发区的工业用地没有完全体现区域区块功能特点、工业类型进行用地功能分区,区内地块功能显得混杂。北片西部包括了机械、纺织、化纤、食品、建材、有色金属、包装等,北片东部包括了服装、机械、皮革、矿泉水、地热和物流,北片中部包括了村庄、商住和休闲度假别墅区;南片西部包括了机械、食品、化工、建材、电子、金属加工,南片东部包括4个村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