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嘴朱顶雀(学名:Carduelis flavirostris)为燕雀科金翅雀属的鸟类。分布于英国、北欧至俄罗斯、蒙古、克什米尔、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甘肃省、青海省、新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常见于高海拔地区、平时生活在开阔地区、稀草的岩壁和石缝或石砾的农田、牧场中以及有时也到郊区。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外形特征
外型描述
黄嘴朱顶雀体小(13厘米)的褐色具纵纹的雀鸟。腰粉红或近白。与其他白腰朱顶雀的区别在头顶无红色点斑,体羽色深而多褐色,尾较长,叫声也不同。与赤胸朱顶雀的区别在嘴黄且小,头褐色较浓,颈背及上背多纵纹,翼上及尾基部的白色较少。诸亚种小有差异。亚种korejevi色彩甚淡;montanella色彩更淡,下体近白,腰浅粉红或皮黄;rufostrigata褐色较重而多纵纹,腰深粉红,两翼及尾近黑,翼具偏白色的宽纹,尾缘近白;miniakensis上体的深色纵纹带皮黄色边缘,腰白或浅粉红。虹膜-深褐;嘴-黄色;脚-近黑。
鉴别特征
嘴黄色,呈短圆锥形,先端较尖;上体沙棕色,具暗褐色羽干纹;翅和尾黑褐色,具白色羽缘;下体褐白色,具暗色纵纹,向后渐淡,近白色。雄鸟腰呈玫瑰红色,部淡皮黄色至白色,并具淡褐色纵纹。
叫声描述
飞行叫声为带鼻音的啾啾声,似赤胸朱顶雀但较沙哑。亚种rufostigata有特殊的ditoo, didoowit声及假嗓的twayee。鸣声为叫声的延伸及唧啾颤音。
生活习性
黄嘴朱顶雀属于垂直迁徙鸟类,分布在海拔2500-5000米之间,冬季迁移到海拔较低的山麓或农区村落活动。通常栖息于沟谷灌丛、山边坡地、高寒草甸和农田及村落环境。性喜群居,一般由几十只构成,偶有几百只的大群。繁殖期成对活动,巢主要营造在矮小症灌木上,也见于坚挺的草本植物上,高度距地面不到1米。巢坚实呈杯状,由纤细干草并混以兽毛等编织而成,精致而坚实,内垫毛发、纤细柔软的植物茎叶或羽毛等。每窝产卵约4枚,也有高达7枚者。卵上有两种斑痕,一种是由红褐色斑点和不规则小块组成,另一种是散布的淡粉灰色斑痕,在钝端具栗色点斑。黄嘴朱顶雀是植食性鸟类,即使在育雏期,食物依然是植物性的,只不过是清一色的植物种子而已。冬季的农区村落,有时会见到成千只的大群,也会见到与其它高山鸟类组成混合群的情况。
分布状况
亚种korejevi繁殖于中国西北; montanella为留鸟于中国中西部; rufostrigata为留鸟于青藏高原大部;miniakensis为留鸟从高原东麓及青海省东部至甘肃省和四川省。
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递食率论
青海海北高寒草甸黄嘴朱顶雀亲鸟递食率
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的黄嘴朱顶雀(Acanthisflavirostris)雌雄亲鸟的育幼行为数据收集于1999-2001年的3个繁殖季节(5-8月)。观察使用了一个闭路电视系统,包括放在国家体育场附近5-10cm处的摄像头和35-40m外的监视器。数据分析表明:亲鸟的递食率无年间变化;雌、雄鸟递食率没有差异;总递食率不随雏鸟日龄和日间不同时段改变,但雌鸟在傍晚以前的递食率低于雄鸟并在傍晚高于雄鸟。在雏鸟6日龄前,雌鸟总递食率低于雄鸟,且二者逐步逼近,然后稳定在同一水平。此种性别差异与雌鸟在递食以外所承担的,为雏鸟保温、遮阳以及清除雏鸟粪便等事务有关。这些结果与单配制鸟类亲本投资理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