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舞蹈,通过形体动作表现佛教内容的一种宗教造型艺术,与佛教音乐密切结合,是佛教乐舞的组成部分。佛教护法神“天龙八部”中有乾婆和紧那罗王,他们既是乐神,又是舞神。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
详细信息
”这些织女,多与乾闼婆为妻室。其主要职能是以“伎乐”,即音乐歌舞的形式来供养佛教诸神。《大智度论》卷一○载:“(佛陀)答曰:‘是乾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其心柔软,福德力小……甄陀罗亦是天伎,皆属天,与天同住,共坐饮食,伎乐皆与天同。是乾闼婆王名童笼磨,是乾闼婆、甄陀罗恒在二处住,常所居止在十宝山间,有时天上为诸天作乐。’”根据佛教神谱,乾闼婆所居之处为“天界”,属帝释天所辖。在《太子瑞应本起经》和《普曜经》中的“梵天劝请”故事里,般遮(乾闼婆)头披发,挽五髻,上身袒露,肩着披帛,饰臂钏项环等,身挂璎珞,下穿裙裤,坐于束帛座或台座上,双脚呈交脚式或游戏坐式。脚上放一弓形箜篌,一手弹拨琴弦,一手高扬,为拨弦后之姿势(此据龟兹石窟壁画),其整体造型极富舞蹈动律,为边歌边舞边演奏的艺术形象。此舞蹈之文字材料见于《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窟内作释迦牟尼结坐,左边作天主帝释,一切眷属围绕,右边作乾闼婆儿,名善住,颜端严似菩萨,顶髻衣冠也复如是,以种种璎珞花冠严饰,又以白叠斜勒左臂,右手把□,又作乾闼婆眷属,围绕善住歌舞作乐。”在帝释天的利天宫里,“忉利天人入歌舞园观中时,便歌舞相娱乐”(《大楼炭经·忉利天品》)。在弥勒所居“兜率天”的净土中,“时诸阁间有百千织女,色妙无比,手执乐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此为“天宫伎乐”。早期“天宫伎乐”之伎乐天人多列于佛或菩萨两侧,扭动腰肢,尽情欢舞,与庄重之相的佛、菩萨形成动与静之对比。龟兹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天宫伎乐”,则完全以伎乐天为主,女伎袒露上身,头戴花蔓;男伎戴珠冠,披方巾。二者载歌载舞,酣畅淋漓。莫高窟壁画中的“天宫伎乐”的菩萨,除演奏乐器外,有空手而舞,有手执乐器而舞,腰部扭动灵活,常作S形。在敦煌石窟壁画中,“伎乐天”更多地演变为“飞天”,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有的手执乐器边奏边舞,有的手持莲花散播鲜花,有的舞动长绸带,姿态飘逸、轻盈、潇洒。其装束依朝代不同,有全裸的,有上身裸、下身着长裤或长裙的。舞蹈内容主要是“经变舞蹈”,有“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佛变”、“牢度叉斗圣变”、“天请问变”、“金刚经变”、“报恩经变”、“金光明经变”、“涅变”、“观无量寿变”等。佛教舞蹈入中国后,又吸收了西域舞蹈动作,常见的有“胡旋舞”、“胡腾舞”、“枝舞”、“苏幕遮舞”、“婆罗遮舞”、“拨头舞”、“轮台舞”等,其舞姿主要有“跷足”、“前掖腿”、“弹指”、“撼头”、“弄目”、“舞飘带”等,唐代诗人多有以诗来描绘的。唐以后,汉地佛教舞蹈渐趋衰落,藏传佛教则保留了更多的佛教舞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