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滨鹬(拉丁学名:Numenius arquata)是体小(17厘米)的滨鹬。上背具褐色鳞状纹,头顶具棕色条纹。下体白色,胸及两胁具箭头形粗纵纹。冬羽棕色消失,下体几全灰褐,仅上胸沾灰。飞行时尾上覆羽全白,腰为灰色。嘴短而略下弯。

形态特征

头顶和上体淡褐色;头、颈、上背具黑褐色羽轴纵纹;飞羽为黑褐色与淡褐色相间横斑,颈与前胸淡褐色,具细的褐色纵纹;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白色;尾羽白色,具黑褐色细横纹;腹、胁部白色,具粗重黑褐色斑点;下腹及尾下覆羽白色。

分布范围

繁殖于阿拉斯加州加拿大北部;在南美洲越冬。

栖息地

白腰滨鹬的栖息地包括多植被的苔原沼泽地。在迁徙期间,它们可以在各种类型的湿地中找到,而在冬季,它们栖息在淡水和盐水栖息地,如潟湖、河口和沼泽。它们倾向于避开沙滩和湍急的水域。白腰滨鹬是一种迁徙鸟类,冬季在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越冬,被认为是世界上迁徙距离最长的鸟类之一。

生活习性

白腰滨鹬的食物主要包括小型无脊椎动物,如软体动物门甲壳亚门、多毛类动物、环节动物门和成虫及幼虫。它们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但也会食用种子和苔藓植物,表明它们可能是机会性食物取食者。它们的胃中也发现了石头和藻类,但这些很可能是意外吞食的。

白腰滨鹬的叫声包括重复的“pip,pip,pip…”以及独特的金属般的“tzeep”音,类似于两块卵石相互摩擦的声音,使它们在一群岸鸟中容易被识别出来。

繁殖

白腰滨鹬的繁殖行为包括空中飞行的一部分。雄鸟和雌鸟在求偶期间并肩向上飞行,然后缓慢而无声地降落到地面。雌鸟孵卵的时间约为22天,通常产下4枚橄榄色至绿色的蛋;产下3枚蛋是罕见的。雌鸟孵卵后,雄鸟停止展示并离开繁殖地。这与Calidris属的其他成员不同,那些物种雄鸟和雌鸟会共同孵卵;因此,雄鸟孵卵的特征在这个物种中已经独立丢失。白腰滨鹬是一种一夫多妻的物种,雄鸟会与多个雌鸟交配,但雌鸟只会与一个雄鸟交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