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术是一种姜科姜黄属植物,分布于中国广西和云南省地区。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耐旱。广西莪术的根茎被用作中药莪术,也被称为桂郁金或莪苓。它被用于治疗气血凝滞、心腹胀痛、症瘕、积聚、宿食不消、妇女血经闭、跌打损伤等症状。块根称为“绿丝郁金”,具有行气解郁、破瘀、止痛的功效。广西莪术的根状茎呈卵球形,长4-5厘米,直径约2.5-3.5厘米,有或多或少呈横纹状的节,节上有残存的褐色、膜质叶鞘。叶片椭圆状披针形,长14-39厘米,宽4.5-7(9.5)厘米。穗状花序从根茎抽出,和具叶的营养茎分开;总花梗长7-14厘米。花期为5-7月。广西莪术生长在向阳、土壤湿润、肥厚的水沟边、林缘、山坡地上,栽培或野生于山坡草地及灌木丛中。

基本属性

所属卷:姜黄属 L.

所属科:Zingiberaceae

中文名:广西莪术

其它中文名:毛莪术、桂莪术(中药志)。

文献来源: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C.F.Liang(1977)*;X.X.Chen(1980);中国植物志(1981);云南省种子植物名录(1984);新华本草纲要(1988);Z.Y.Zhu(1988).

【化学成分】含芳香油,油中含a-β-蒎烯莰烯、烯、d-柠檬烯、1-8-桉树油素、a-松油烯、芳樟醇冰片樟脑乙酸芳樟酯丁香酚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50~110厘米,主根状茎卵圆形至卵形,较小,侧根茎指状,断面白色或微黄色,须根细长,末端常膨大为纺锤状的肉质块根,断面白色。叶片4~7片,2列,叶柄短,长约为叶片的1/4;叶片长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5~7厘米,两面密被粗柔毛。穗状花序圆柱状,先叶或与叶同时从根茎上抽出,或从叶鞘中央抽出,长8~13厘米,径约4厘米;上部苞片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粉红色至淡紫色,腋内无花;中下部苞片卵圆形,淡绿色,腋内有花2至数朵,苞片数枚,椭圆形;萼管白色,先端具三齿;花冠近漏斗形长约2.5厘米,花瓣3,粉红色,长圆形,上方1片较大,先端成兜状,侧生退化雄蕊形状与花瓣相似,淡黄色;唇瓣近圆形,淡黄色,先端微凹;子房下位,花柱细长。花期4~9月。

生长习性

在我国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生于向阳、土壤湿润、肥厚的水沟边、林缘、山坡地上。性喜高温高湿环境,耐旱,生育适温23~30℃,冬季低温时,叶片干枯,但春季又能萌发新叶生长。 :产海;生于海拔700米的田边、草地与灌丛中。广西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南宁。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根状茎(桂莪术)和块根(莪苓)分别作莪术与郁金用。功效见莪术与郁金项下。莪术──广西莪术

繁殖栽培

可采用分株或挖掘地下块茎进行繁殖,全年均能育苗,但以春至夏季为佳。广西莪术的生命力强,全日照、半日照均可良好生长,可栽培于山坡、村旁等半阴湿的肥沃土壤上。但光线过暗时,叶色变绿,开花不良。栽培过程中,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其旺盛生长。栽培时要施足有机肥作基肥,生长期每1~2个月施肥1次。开花前施加磷、钾肥,能促使根状茎肥大,花色艳丽。冬季休眠期需减少浇水,停止施肥。

用途

广西莪术花序着生位置有从根茎上侧生的,也有从叶鞘中央抽出的,花序抽出的时间有先叶,或与叶同时或稍后于叶的,其紫红色的苞片特别引人注目。可用于园林观赏,春季时,可掘取有花苞的根茎作小盆栽。广西壮族自治区莪术的根茎是中药莪术的一种,是广西地道的药材之一,作用同莪术;其块根称“桂郁金”,具有行气解郁、破瘀、止痛的功效。

参考资料

广西莪术-植物百科.植物智.2024-08-03

广西莪术-名称分类.植物智.2024-08-03

广西莪术-中国植物志.植物智.2024-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