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元桢
冯元桢(1919年9月15日—2019年12月15日),生于中国江苏省武进县,美籍华人,力学和生物力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圣迭戈加州大学教授。 [1-2]
冯元桢于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3年获中央大学硕士学位;194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9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6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当地时间2019年12月15日在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雅各布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1966年以前,冯元桢主要从事航空工程和连续介质力学方面的研究。1966年以后,致力于生物力学的开拓。
人物经历
1937年夏,从苏州高中毕业,考入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并留校任教,同时攻读研究生。
1943年,获中央大学硕士学位。
1948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9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1966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辞职,前往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生理学和生物工程学相关研究;同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7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9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199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当地时间2019年12月15日,在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雅各布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1948年,冯元桢与原籍浙江省、出生于天津市的喻娴士女士结婚。
兴趣爱好
冯元桢兴趣广泛,工作之余会以画油画、练书法与刻篆章自娱。
身体状况
1998年11月,冯元桢因牙龈癌做了根治手术;2000年又做了骨移植手术。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在生物力学领域内,冯元桢和他的实验室取得了三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就:
学术交流
在1992年前,冯元桢就出版了学术专著7本、主编学术文集6部、发表学术论文282余篇。他的第一部专著《Theory of Aero-elasticity》是有关气动—弹性力学领域的著作,已被译成俄、中、波等多种文字。
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截至2020年11月,冯元桢培养了上百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教材编写
冯元桢编写的多种生物工程教科书已被世界各国作为标准教科书采用。
院系建设
1966年,冯元桢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创立生物工程系。
举办讲习班
1979年9月—1979年11月,冯元桢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和重庆市(重庆大学)两地举办生物力学讲习班,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生物力学研究学术队伍。
课程建设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冯元桢设立了生物工程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
社会任职
获得荣誉
人物影响
作为首先进行跨领域研究的几个学者之一,冯元桢对力学研究的看法是:“基础学科并没有死亡,但是它应该多交朋友,跟各种学科如机械、纳米、生物、医疗等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来。”他对本业发展的关心体现在他即使退休20年后,仍在学校进行研究。冯教授一直致力于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30多年前便和田长霖破冰访问中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国的航空力学,尤其是生物力学的启蒙和发展凝聚了冯教授的巨大心血,目前中国顶尖级的大学生物力学方面的专家,几乎都是在冯教授亲自教导下成长起来并逐步进入国际舞台的。
人物评价
冯元桢学识博大精深,他本着学术交流和培养人才的愿望,不辞辛苦,热心于学术团体的工作,在多个专业邻域作出贡献。(常州日报评)
冯元桢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和杰出贡献,为祖国和东南大学增添了光彩。(东南大学评)
冯元桢先生一生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永不放弃对未知的探索,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人类与科学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评)
后世纪念
设立奖项
为表彰冯元桢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献身精神,1986年美国机械工程学会设置了“冯元桢青年研究工作者奖”。
建筑命名
冯元桢教授八旬华诞之际,加利福尼亚大学决定,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新建教学大楼的大礼堂冠以冯元桢的姓名命名为“冯元桢礼堂“。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科学史上最华丽的转身,他曾是航空界泰斗,47岁后却创立了新学科,成为“生物力学之父.知乎专栏.2024-09-05
生物力学之父冯元桢的故事.东南大学校友总会.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