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业号东山,又号畏累先生。居肥城石横镇南大留村。大留在明清时期属于平阴县。大留榆山张姓,是名门望族。张继业博览史书,才华横溢,被王府聘为审理,后又任招讨司经历等职。辞官归故里后,潜隐陶山为道士。
人物简介
王庆吉老师主编的《石横镇志·人物·历代名人表》有载,《人物志》有其传略。其名与著作,也载于顺治《平阴县志》。张继业号东山,又号畏累先生。居肥城石横镇南大留村。大留在明清时期属于平阴县。大留榆山张氏,是名门望族。其诗语句清新流畅,底蕴深厚,神采飞扬,激情洋溢,落脚稳重
人物生平
张继业道长博览史书,才华横溢,被王府聘为审理,后又任招讨司经历等职。辞官归故里后,潜隐陶山为道士。其入玄门,与乡邻周玄贞(即邱建中(1555~1627),学名宏谟,号云清,又号淡然子,万历间高道)相先后,不知道其中是否有关系。和李邦珍、尹庭、于慎行等名宦学士交游,倘佯山水之间填词赋诗,文名一时。
主要作品
著作有《陶牛诗集》,赋诗300余首,载入《肥城县志》的代表作有《醉后书怀》《清明再游陶山四首》《送潘羽士朝东岳》等20余首。
《清明后游陶山》
十年江海逐浮名,虚负东山旧隐情。
幽洞近来谁作主,好花还待我重行。
夕阳天外看归鸟,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溪头数落英。
翻笑此身无定所,烟霞何日足平生。
《陪许张二文宗游陶山》
林泉久得乐从容,谁信高轩此日逢。
村酒不堪成雅会,僧房何幸宴儒宗。
云团西岭芙蓉出,雨洒东岩翡翠重。
文物一时真胜概,荒山千古记行踪。
再如《幽栖寺》句:“林深俗客少,山静白云多”。寄意蕴于平淡。陶山幽栖寺韦驮殿东山墙有明万历五年(1577)招讨司张继业五言诗文碑刻,字迹尚清晰可辨,诗意回环往复跌宕起伏,是初到陶山尚未入炼房时的诗作:
陶朱栖循处,偶尔得登临。严然突峰石,静曲路幽深。
入山不见寺,飘渺无踪寻。经过一里许,遥见藏危岺。
忽闻钟声响,远二淄襟。崎岖朝阳路,蝙蝠在前。
竹林遗迹在,徒切仰高心。旋与传麓去,梵宇且深。
泉从石窦出,恍忽疑鸣琴。东西两隅寺,范蠡旧时林。
越王岂能害,种后竟成擒。岩中犹有冢,世换名存今。
西施匿何所,五悖可能妊。自吴渡海至,安任忘山阴。
夕阳笼返照,悼古伫沉吟。徐徐下山去,咯咯噪归禽。
于慎行《谷城山馆集》卷九与陶山有关的诗歌,有《陪朱可大又游陶山幽栖寺绝顶,同张士师李鸿胪黄文学赋》。于慎行与朱可大万历二十二年(1594)游览陶山,地主之谊张东山和李“鸿胪”黄“文学”陪同。于慎行对其中的张继业又作了《陶山赠张东山士师》一诗:
陶朱今不见,君是鲁朱家。
侠骨千金剑,仙炉五色霞。
生涯随畜牧,乡语话桑麻。
早结东山隐,惊看鬓有华。
士师是《周官》秋官司寇之属官,掌禁令、狱讼、刑罚之事。古代兵刑不分,春秋时齐国设士、卫国设大士,战国时齐设士师,都是刑政之官。士师作为刑官之称,后来成为对执法官员的通称。《圣经·士师记》翻译借用此名。
于慎行诗句,暗含着张继业的经历和行事。张继业被聘任王府审理,后又任招讨司经历,所以于慎行称呼他为士师。“陶朱”两句,是说鲁国朱王的王府审理,而今隐居陶山为道士。“生涯”句,言隐居非仅为炼丹,是学习范蠡,民间农耕而已。末“早结”句,是诉说自己的志向,也借用了张继业的字号。于慎行当时49岁,有志不得伸,有才不得用,心情沉郁,已经风霜染鬓。
张继业好庭院花木之乐,通《周易风水》,善相阳宅,著有《阳宅十书》,《平阴县志·古今著述目录》称已逸。其84岁时自作对联和自题像赞。联曰:
五仕俱儒官世味久安淡泊;八旬又四岁元神仍迪清虚。
像赞曰:
文资五转,裾曳宿餐。儒室未入,释慧朱圆。
玄有众妙,聊窥啼。荣公三乐,景比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