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制石器
打制石器是原始人类从坚硬的石块上,用其他石块打下的石片或石核,经研究,打制石器方法主要有4种:①锤击法;②碰砧法;③砸击法;④间接打法。打制石器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雕刻器和球状器。打制石器的材料主要为燧石、玛瑙、石英岩、石英砂岩、角岩及各种硅质岩等。
尖状器:打制石器的一个类型,石器有一个尖锐的角,二到三边均经修理打制其大小一般适合古人用手拿稳。尖状器可分为厚重尖状器、三棱尖状器、小尖状器等不同类型。
刮削器:在我国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一种打制石器,一般由打击石块后留下石片再加工制成。根据其形态可分为直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复刃刮削器、圆盘刮削器、多边刮削器等。
砍砸器:打制石器的一种类型,常以扁平砾石,大石片或石核制成,只在刃缘部位进行多次加1:成单边或多边的石器,主要用途是砍砸大型动物或制造修理T.具。砍砸器亦可称为砍器、砍伐器、手斧、手镑等。
雕刻器:打制石器的一种类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均可见到,主要用来雕刻制作木制品,在山西峙峪遗址中发现有雕刻器。在周口店镇第一地点的第8层以上的层位中也发现有雕刻器。
球状器:打制石器的一种类型,成球状,在球状器上能清楚看到打击剥落石片的瘢痕。在阳高县许家窑和丁村97地点均发现有球状器,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对球状器用途不明。有人认为是为打击远处动物制造的。
制作方法
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把选择好的石块作为制作石器的原材料,先打制成毛坯,然后再进行第二步加工。从石料上打下来的叫石片,剩下的内核称石核。石料上受击力最大的点叫打击点。石片破裂面上形成的半圆形小瘤叫半锥体。半锥体上会有一个疤痕。以小瘤为圆心,会有一圈圈散开的隐约起伏的波状纹,并从打击点处放射出许多小的裂痕。这种人工打制的特征,不仅表现在被打下来的石片上,而且也遗留在剥下石片后的石核上。据此可以区别人工打制的石器和因自然原因所形成的岩石碎块。为了能够比较容易地打下合适的石片,先民们往往先在作为石料的自然砾石面上打出一个台面。台面和石片破裂面的夹角叫石片角。据现有的出土资料分析,打制石器的制作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碰砧法
选择好一块较小的石料向另一块作为石砧的较大的自然砾石上碰击,碰下来的石片经过第二步加工即可作为工具使用。用这种方法碰击下来的石片,往往宽度大于长度,台面与石片劈裂面的石片角比较大,常在110°以上。有的石片劈裂面上的打击点粗大而散漫,半锥体及瘢痕往往不太明显。
摔击法
把选择好的石料放在地上,然后手握另1块石头摔击放在地上的石料,以此打下所需要的石片。用这种方法打下来的石片,其石片角也较大,但打击点往往不够明显。
锤击法
把选择好的一块石料放在地上,然后手握1块石头作为石锤去锤击石料。在锤击时要先在石料上选择一个打击的台面(即自然平面或稍加打击的平面),然后再选择靠近台面边缘的一个点用力锤击,从石料边缘上敲剥下石片。用这种方法打制的石片,石片面较小,石片劈裂面上的半锥体、锥疤、裂纹等痕迹比较清晰。这是打制石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
砸击法
把选择好的1块石料放在另1块作为石砧的大石块上用1只手扶住,然后用另1只手握着石锤砸击放在石砧的石料。用这种方法砸下来的石片体积小而长。这种石片的一端或两端因受到重力影响,往往遗留有碎片剥落的痕迹,或者出现稍微内凹或边凹的现象。用这种方法打制的石片也称为“两极石片”。
间接打片法
在选择好的1块石料上面放置1根木棒或骨料,然后再用1块石头作为石锤,用力锤击木棒或骨料,把重力传递到石料上,使其剥落下石片。这种石片一般长而窄、两侧近平行。这种石片称为石叶。
用以上五种方法从石料上剥离下来的石片,有些可以直接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有些则还需要经过第二步加工才能作为工具使用。第二步加工有锤击法、指垫法和压制法等。锤击法是用石敲击石片的某一部位,使刃部薄而锋利;指垫法是用1只手的食指衬垫住石片,用另1只手握1石块作锤,轻轻敲击石片的某一部位使其成为宜于适用的石器;压制法(也叫胸压法)是把石片放在作为石砧的另1块石头上,然后用木棒或骨头的尖端对准石片的加工部位,用手臂或胸部推压另一端,使之成为适宜使用的工具。这种加工方法多见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
社会意义
尽管人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打制石器是那样粗糙和笨重,但是打制石器的出现,对人类的进化与发展具有莫大的意义。人类制造石器既然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那么自第一把手斧诞生之日起,就在人与动物界之间划了一道分界。因此古人类学家指出: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石器开始的。自从人类开始制作石器,人的上肢首先从爬行的功能中解放出来,最终导致直立人的出现。人们在打制石器中为使它的功能符合人的需要,不断思索与琢磨,这使人的大脑更加发达了。原始人在改进制作石器的方法时,虽然并不完全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是为了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逐步摆脱无能与被动的状态,但从长过程看,在这300万年间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使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抗衡中不断地取得了改造自然的主动。因此,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时,人的脑容量为1200—1500毫升,比周口店镇发现的北京人的脑容量(平均为1059毫升)明显增大,已达到现代人的脑容量变化的范围;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的身高,男性为1.74米,女性为1.59米,与现代华北地区人的体高相近。这时人的智能达到了新的境界,因而出现了弓箭、投矛器等远射程的复合工具。它使人们在狩猎过程中避免与野兽直接接触,有效地保护自己。同时他们还编织网等工具来捕捉鸟纲、走兽、鱼虫。男女之间出现了分工,男性从事渔猎,女性进行采集。人们开始用骨针缝制皮衣以抵御寒冷的侵袭。他们还懂得了将死者掩埋,把一些装饰物品作为随葬品放入墓中,还将墓葬与居住地分开,以避免腐尸的污染与疾病的传播。正是由于生产手段的改进,才使人们开始走出山间洞穴,向平原迁徙。江陵县鸡公山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距今约四、五万年,在发掘的425平方米面积内揭露出有打制石器的加工场、屠宰野兽的场所等等。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居民在平原地区建立的居民聚落,说明人类在四、五万年前就开始了向平原地区发展,并在这一广阔领域中开创新的天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